活着92分给低了,越看越有味道的电

我其实是一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看完余华的小说《活着》后,我哭得是撕心裂肺。《活着》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它被改编成过电视剧《福贵》,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部由张艺谋导演,巩俐和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

咱们的葛大爷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嗜赌如命的富家少爷-福贵,他貌美如花的老婆家珍,由咱们巩皇饰演。福贵赌起来那可不分白天黑夜,哪怕怀着身孕的家珍来求他回家,他也置之不理。福贵仿佛住在了赌坊,家里再有矿也顶不住他这样霍霍啊,于是好好的一个家,被他毁了。

怀着身孕的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父亲被福贵气死了,而老母亲卧病在床。走投无路的福贵只好学着人家做起了小本买卖,可他哪里吃过苦呢,以前的他是干啥啥不行,赌博第一名。福贵虽然落魄了,但是家珍并没有嫌弃他,家珍带着自己仅有的钱和两个孩子,回到了福贵身边,一个男人得此贤妻,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这次福贵是真的痛改前非了,他本想去找人借点钱,在镇上开个铺子,没想到人家给了他一箱皮影,让他自力更生。

很多时候,一个人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上天总会和他开个巨大的玩笑。在民国那个年代,硝烟四起,战争频发,我们手无缚鸡之力的福贵和他的小伙伴春生,都被军队拉去当了苦力。

在枪弹面前,福贵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最后他从“死人堆里”活着回了家,可家里的变化令他无法想象。

老母亲含泪去世,而年幼的凤霞也因为高烧变成了哑巴,家珍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作为一个女人,家珍活着实在是太难了。这是洪伙最佩服的地方,一个女人其实比一个男的独自活下去,更累,更无力!

话说夫妻俩从地主变成了贫民,虽然没了财富,但是捡回了一条命,他们以“贫民”的身份,幸运的躲过了五十年代的批斗。可老天从未垂怜福贵和家珍,他们唯一的儿子有庆丧生在了车轮下,而开车的人,竟然是春生。

“杀子之痛”令昔日的两个好友反目成仇,儿子没了,可日子还得熬着过啊。六十年代,福贵和家珍把凤霞嫁给了腿有点瘸的二喜,两个身体都有残缺的人喜结连理,日子过得很幸福。

福贵和家珍本以为这回终于苦尽甘来,可后来凤霞又死在了生产中,家珍眼看着儿子和女儿都离开了自己,嘴里一直不住的叨叨着,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了。

生命是一个轮回,有人死就有人生。凤霞用命生下的儿子,如今慢慢长大,他以新的生命,代替了母亲和舅舅继续活着。

看过《活着》原著和电视剧的朋友们,看完电影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摸不着头脑就对了,因为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许多的变动,原著、电视剧、电影三者其实故事情节都有所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本小说,怎么就拍出了三种感觉。

首先原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却被无良的医生抽干血惨死的情节,这一度成为我的童年噩梦,我甚至因此害怕上了抽血。电视剧里高度还原了小说中这一场景,然而电影中却将这一悲情色彩淡化了,变成了有庆因为车祸而身亡,估计张导是为了电影能正常上映,弱化了冲突。

小说中春生在文革中,受尽折磨自杀了,然而电视剧中春生没有死,人家不仅没死,没事还和福贵喝喝酒,唠唠嗑;但是在电影中,身为“杀人犯”的他,三番两次上福贵家致歉,福贵竟然还被他打动,劝他好好活下去。

说真的这一段,拍的有点强行煽情了,这种血海深仇,不在你头上暴扣就不错了。所以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心胸宽广,然而普通人的心胸最多只能做到不狭隘,不去仇恨他。

原著的结局是最真实也是最惨烈的,最后活下来的只有福贵和他的那头老牛;电视剧中,导演给了福贵一个希望-那就是他的外孙,祖孙俩相依相偎,继续活下去,令人无比感动;电影则和前两者的结局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拍出了晚间八点档,国产电视剧“大圆满”般的结局,这也令许多人吐槽张导,根本没有拍出原著所表达的情感。

其实我看完电影《活着》,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够惨烈,换句话说,《活着》这部电影并没有诠释出原著的那种“悲”,没有深刻体现出那种历经千难,还要活下去的坚强。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是国内十分有名气的导演,他在年拍摄《活着》之前,曾拍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著名影片,在国内外反响极大。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导对色彩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极致。但是在《活着》这部电影中,总感觉张导过于“柔情”,他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拍摄手法,而是用一些通俗化的手法,拍摄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不过在影片里,咱们的张导仍然喜欢使用民族化的器物,作为剧情的明暗线,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在《活着》中变成了皮影。

皮影是电影中的一条暗线,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从赌场的皮影班主把皮影给了福贵;到福贵给军队唱皮影戏;再到皮影在六十年代被人销毁,只留下了空空荡荡的皮影盒子;电影最后,福贵又把外孙的小鸡放进了空置许久的皮影箱子里,皮影仿佛成为了福贵命运的缩影。

电影最后,家珍还在世,外孙活泼可爱,二喜深情义重,福贵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相对于电影,我还是更喜欢电视剧,因为《福贵》足够真,也足够“惨”,“惨”到让你哭完以后,顿感“活着”的真谛,活着啊,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余华曾在节目中说,自己在创作《活着》之前,一直想写一个人和生命之间关系的小说,但一直都缺乏灵感。直到他遇到那首美国的民间音乐《老黑奴》。老黑奴历经苦难,家人先他而去,但是她依旧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这样的精神让余华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苦苦思索了很久,写下了这部妇孺皆知的小说。

张艺谋其实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但是当他看完余华的所有作品后,被《活着》中的精神打动了。于是他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删减了不少违禁内容。

虽然结局过于温情,但张导把原著中,人身上所携带的韧性和顽强求生的精神,以电影的形式表述出来。

而这部电影,也为张导的导演生涯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此片荣获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人道精神奖、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我们的葛大爷也因此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活着》也成为了张导的经典代表作。

后来有人犀利的评价原著《活着》,其实是一个排队等死的故事。话糙理不糙,其实人的一生不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吗?#洪伙有看法#

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无论是福贵、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还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其实都在努力的活着,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却不畏惧死亡的到来,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活着的真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