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配学术朱传欣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

作者:

朱传欣,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书记、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年4月8日20版

核心阅读

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坚持活态传承,非遗将在现实生活中结出累累硕果。

图为云南建水紫陶制作过程中的陶坯刻花环节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图为儿童在社区活动中体验皮影戏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年9月14日,在陕西榆林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背后,离不开传统技艺的支撑。这些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不少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引领社会潮流。去年“双11”购物节中,非遗工艺品网络销量激增,德化瓷器、宜兴紫砂、曲阳石雕、东阳木雕、南平建盏、扬州民乐、宣城文房四宝……消费者竞相购买相关产品,生动体现了非遗技艺的当代活力——“老字号”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网红”。

新形式新表达,展现传统技艺的多元魅力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当前,跨界融合的“非遗+”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表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非遗+文创”,将非遗元素作为产品的创意来源。梁平竹帘蓝牙音箱、苏州缂丝手提包、哈密刺绣耳机、广西壮锦围巾、曲阳定瓷玩偶、潮阳剪纸系列运动鞋……这些畅销的文创产品都是在非遗传承人和产品设计师的跨界合作下产生的。非遗技艺点亮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现代设计赋予非遗技艺以时尚气质,二者的有机融合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二,“非遗+文旅”,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剪纸、泥塑、皮影、西秦刺绣、秦腔脸谱等非遗工艺品、衍生品来吸引四方游客,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在岭南民俗“行花街”中融入多场钉金绣裙褂非遗时装秀,让往来游客大开眼界;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画廊景区,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土家织锦、手工鞋垫、编制草鞋等非遗工艺,沉浸式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当下,依托非遗技艺体验的景区街区越来越多,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三,“非遗+文娱”,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以非遗技艺为表现对象。讲述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海派百工》等。这些原本小众的题材通过影像记录,细致展现工艺制作过程,传递精湛技艺背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大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