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张雅君在查看自己雕刻的皮影。 朱大勇 摄中新网唐山4月30日电(施疑白云水)“穆氏桂英开言道,大人座上听其详。自从北国萧后反,烟尘滚滚动刀枪……”4月30日,河北唐山丰润区车轴山小庄子村,81岁的张雅君老人和外孙女魏丽坤,一手握脖签、一手握手签操纵着影人,二女儿徐艳梅演唱,祖孙三代在自家院里表演起皮影戏《穆桂英挂帅》。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影人,出自张雅君之手。当日,表演过后,鬓发花白的张雅君戴着老花镜,伏在老屋窗前的小炕桌上,手握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驴皮影作品。皮影雕刻艺人张雅君在雕刻皮影。年,唐山皮影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张雅君的影人已经刻了60年。“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20世纪前活跃在冀东农村,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盛行于沈阳、长春、唐山等城市,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张雅君的丈夫徐树明拉得一手好四胡,也经常和唱腔高亢圆润的大哥一起参加皮影戏演出。“那时村里唱一场皮影比现在明星演唱会还热闹,他们哥俩也成了当地的明星。”张雅君笑称丈夫有很多“粉丝”。上世纪六十年代,徐树明想把样板戏改编成皮影版,就试着将阿庆嫂、杨子荣、喜儿等人物形象雕刻成皮影。没想到,妻子张雅君凭借幼年跟父亲学的绘画功底,无论画样子还是雕工都超越了他。后来,张雅君还拜唐山地区皮影雕刻艺术家刘继成为师。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从此,一张皮影凝结了她半生芳华。张雅君(右)在传授徒弟皮影雕刻技艺。 朱大勇 摄“老式皮影一般都是上窄下宽的梯形,人物上下身各一件大袍,老旧古板。我觉得影人雕刻可以体现人体线条美,尤其是旦角。”在长期学习和制作中,张雅君对传统皮影进行了创新改良,她让影人穿上更符合古人穿衣习惯的小袄、裙子、腰带,雕刻出胸部、腰身、双腿的曲线,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都根据性格有所变化,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屋内墙上,“王昭君”丰容靓饰,一袭火红色貂皮大氅,外翻白色狐狸毛衣襟。张雅君用细如发丝的镂空技法,让绒毛丝丝毕现,更加精美。她雕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小康路上》等系列影人,被用来拍摄皮影电影在海内外展演。随着唐山皮影戏走出国门,受到海外观众的青睐,张雅君的很多作品也作为文创产品远销国外。翻开这本《唐山皮影雕刻工艺
概述》,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兵器、车马、座椅、假山、云彩等道具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唐山皮影雕刻的所有图样。“这是我们两口子跟别人合著的,我负责绘制。把实践总结整理成理论,便于皮影雕刻技艺的传承。”张雅君说。在张雅君夫妇的影响下,皮影成了全家人的挚爱。大女儿徐艳双爱唱影,二女儿徐艳梅开办皮影剧团,儿子徐艳光更是能拉会唱还善雕刻的“全活”。还有不少“粉丝”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张雅君总是倾囊相授,还经常到学校手把手教青少年雕刻皮影。张雅君在展示自己雕刻的皮影。 朱大勇 摄“刀口和上色最能体现皮影雕刻技艺。以前我上色都是均匀涂满,师父说颜色有深浅变化,影人才有立体感,更加鲜活、灵动。”周学军是张雅君的学生之一,师父毫无保留地教授让他进步很快,并屡获殊荣。“80后”徒弟张志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皮影艺术,学成后自创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唐山皮影文化、体验皮影雕刻技艺。在坚守与传承中,张雅君雕刻着皮影,也雕刻了岁月。如今,她眼睛花了,但手仍未停下。带她走上皮影雕刻之路的老伴离世后,她把皮影当成伴儿,“皮影是我的伴儿、我的魂,只要刻得动,我就会一直刻下去”。(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