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关中渭南市临渭区,历史上就是戏曲事业滋生、繁荣、昌盛之地。
在明末清初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叶(年前后),据载有32个班社。如“一杆旗”(即杜升初)、“十四红”(即肖景文)等皮影班社就是当时颇有名的艺术班社。他们不但活动于本乡本土,年还带人携箱南下四川,东奔山西、山东等地演出,影响相当久远。杜升初演唱的碗碗腔皮影戏《碧玉簪》的“月下来迟”、《双官诰》的“三娘教子”、《十三庙》的“换颡”、《白玉钿》的“店遇”、《玉燕钗》、《庚娘杀仇》等6个唱段,年在上海“中国唱片社”录灌了3个胶木唱片发行。杜升初演唱皮影戏,不仅腔调动听,唱作细腻,而且艺德高尚,故远近驰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民间皮影戏艺人,多次举行皮影戏文艺调演。交斜镇谢德龙在西安演唱皮影戏多年,先后为来访的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民团体和友好人士作招待演出。周家乡(今属下邽镇)的石永庆、官道镇的王玉录还分别到荷兰、缅甸、法国出国演出,受到国外嘉宾的高度赞扬。闫村镇的皮影戏名签手郭向荣(向娃),年在“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富有特色的“跑马”表演技术,轰动了省城市民和皮影爱好者。上海电影制片厂虞哲光同志高度赞颂道:“跑马”一剧,没有一句台词,动作多样而有趣,马的四蹄奔驰而灵活,马上女子倒立横卧,各种优美姿态的表演,是临时调换人的姿态,手法敏捷,毫无破绽。走绳索亦颇有惊险之感。年3月,在渭南地区(今渭南市)举行的曲艺、皮影、木偶、杂技调演大会上,渭南市临渭区皮影代表队由王玉录、常日新、王忠谦、左春治、石景亭、石怀荣等三带老中青艺人组合,演出了《挖蔓菁》、《店遇》、《黑审》、《普寺解围》等4个节目,获得省内外专家、同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荣获10个奖项。
临渭区皮影戏班社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文人学士热衷于编戏。如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李十三村著名的皮影戏剧家李芳桂,就著传奇皮影剧《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十大本最享盛名,影响深远的剧作,人们统称为“李十三的十大本”。
临渭区皮影戏不仅在渭南甚至全国人民群众中都深受欢迎。可以肯定,随着全区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临渭区的皮影戏,将会放出更加诱人的异彩和芬芳。(通讯员:李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