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里的皮影戏斧声烛影

中科公益爱心 http://www.pfzhiliao.com/yydt/1105.html
文/海珺千古一帝赵匡胤,在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一命呜呼,可谓是英年早逝,也可惜圣名千秋万代,没能“一统江湖”,算是为他光辉灿烂的人生留下了点点遗憾。不过,没关系,一场著名疑案,彻底成就了他生前身后的传奇,想不为人热议都很难,我想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在官方修订版的史籍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斧声烛影”的相关事迹,只用了言简意赅的十二个字描述,原话是: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今天,我们客观地分析这段话,古人语言精练从不多说废话,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巨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赵匡胤去世当天是在傍晚,准确时间为农历的十月二十,已是隆冬时节,所以“烛影”的前提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再者“帝崩于万岁殿”,也就说明赵匡胤是在自己卧室去世,不是在行军打仗的帐篷里,试想如此戒备森严的安检程序,想必携带绣花针入内都很难,毕竟皇宫不是菜市场,哪来的斧子?最先给出科学解释的史籍资料源自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解释“斧”为“柱斧”,是一种水晶制的装饰品,象征皇权的高贵,根本就不能用来杀人。还有两种牵强解释,一则来自官方修订《宋会要》,称“斧”与“拂”同音,仅是一种打扫卫生的除尘工具;另一则说“斧”为“玉斧”,是书房里一种可有可无的文化用品,具体啥功能不清楚,但能用来炫富。总之,无论怎么解释,这“斧”都不可能是杀人的凶器。毕竟赵光义去看望大哥,当初他重病在身的时候,宋太祖也常常去他家里探视,而且还亲自为其用艾草烧灼穴位,也鼓励他:平时虎头虎脑的,出生时还有异象发生(哪个皇帝出生没异象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以后肯定能成为太平天子。由此可见,赵匡胤在此之前就有意传位给弟弟的,并且一直未立太子。还有关键一点,赵氏兄弟的父母,从小就更偏爱于赵光义,所以在杜太后去世前,还将遗嘱放在了柜子里,特意叮嘱赵匡胤要传位于弟,并被口头承诺,俗称“金匮之盟”。如果以上都不足为信,那最直接的证据,我们可在《宋史》中窥察一二。开宝六年(年),赵匡胤曾进行了一次事关重大的人事调动,先是让薛居正、赵普做百官之首,执掌宰相印信。不久,又册封开封市长赵光义为“晋王”,还特意说明其地位居于宰相之上。与此同时,赵匡胤封大儿子赵德昭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其职务也等同于宰相,但不掌印信,也就是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关键当时也已说明“晋王”位列宰相之上了,可见赵匡胤的用意很明显,而且从五代起就传下来一个不成文的习惯,“王爵”并兼任首都市长就是接班人的前提条件,这是流传已久的游戏规则了。再者赵匡胤重病期间,脑子并不糊涂,所以怕引起误会,在凉凉当天急召赵光义与皇四子赵德芳来交待后世,可无论如何赵德芳都算不上种子选手。所以,官方修订的史料,还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事实上,关于“斧声烛影”的流行版本,出自一本叫《续湘山野录》的书中,看名字也知道来源野路子。可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人,宁愿相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新闻联播里报道的真实内容,总觉得正史太官方,信你个鬼!今日再看,宋史里的这出“皮影戏”已不再重要了,可谣言为啥没有止于智者,惹人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