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究竟是在为谁服务为个人名利,还是艺术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文·段宏刚艺术关乎精神,它的价值和作用都体现在精神需求的层面。总体来说,艺术有三大作用或价值,分别是审美价值,教化价值,欣赏价值。审美价值就是通过具体的审美载体,可以让观者认识到真善美的存在,看到美的共性,从而引起精神的满足和共鸣。教化价值就是依托艺术品里传达出来的真善美,完成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重塑,并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道德素养。徐悲鸿《田横山五壮士》欣赏价值就是给人们带来的值得玩味的精神享受。艺术创作如果以具体的作品走向市场,像商品那样流通,比如,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品被流通后,还能衍生出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拿绘画来说,画家在创作时,究竟在为谁服务,是为个人的名利?还是自己的艺术信仰?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既没有统一答案,也无法把每个目的细分出来对待,大多数画家都会把许多目的兼顾起来。达芬奇《天使报喜》毕竟,真正的纯艺术属于阳春白雪,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能理解,跟大众的生活过于遥远,因为不接地气,欣赏者太少,如果还不注重创新,就会导致创作它们的艺术家越来越少,生命力越来越缺乏,最终有可能被历史淘汰。历史上许多艺术形式曾经很辉煌,但现在命运未卜,比如,年画、微雕艺术、皮影戏,若不是被申请为“非遗”保护起来,现在说不定已经看不到它们了。因此,艺术创作必须贴着生活飞行,深入到生活现实和时代精神里边,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实际上,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在构思和创作时,都会把服务社会,揭示现实生活,作为第一要素,然后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徐悲鸿《三马图》这样的艺术宗旨古来有之,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观点。古人写诗作文时,提倡“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是指阐述约定俗成的道理和思想,即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儒释道思想”,因此,有担当的文人在写诗作文时,都会以“儒释道思想”的核心观念作为基准。在古代,文人把文艺看作一体,没有现在分得那么细致,所以,文可以载道,艺术当然也可以载道。艺术家会在诗书画印里极力阐述儒释道精神,以此来起到对普通大众的教化作用。这一点,全世界所有艺术家的看法是一致的,西方人因为有宗教信仰,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会把宗教思想或神学思想作为艺术准则,这种做法同样是服务于大众和社会。拉斐尔《菲娜丽娜的肖像》不论是“文以载道”还是“艺以载道”,在本质上都一样,这个“道”就是服务于大众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先生说道: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道出了艺术的本质,到现在依然很适用,揭示了艺术如何服务于社会和时代,才能历久弥新。20世纪的艺术圈,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艺术到民间去,就是号召广大艺术家深入到民间,创作出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作品,这个口号在本质上同样是对艺术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另一种表达。徐悲鸿《雄狮》一名画家创作出一幅雅俗共赏的好画,发表后被许多人看到,不但有效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准,还增强了人们追逐真善美的信心,同时,画家的名字也被大众所熟知。如果从表面来看,是画家服务了大众,大众从画家这里得到的好处似乎更多,但从逆向思维来审视,画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却被这张作品无限拔高,变得不再默默无闻,可以说,画家也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树立口碑。世上所有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就看当事人从哪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这种情形跟为人处世中的“将心比心”的道理如出一辙,画家给大众带来了利好,大众反过来会用掌声和鲜花来回报画家,甚至掏钱买画,让画家名利双收,双方从中都得到了好处,何乐而不为。米开朗基罗《先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人,由于画功扎实,水平高超,经常被教皇邀请去给教堂创作壁画,或者被一些贵族邀请去画像,他们服务于教堂和贵族的同时,教堂和贵族也在服务他们。徐悲鸿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壮士》、《九方皋》、《八骏图》、《雄狮》等杰作,以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勤劳勇敢的精神为己任,对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直接帮助,他正是依靠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画坛奠定了崇高地位,令名声大噪,这是他和大众之间相互服务的结果。可见,一名画家要想成功,并名垂青史,不能太“小气”,也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先学会对多数人服务和付出,假以时日,当多数人反哺画家的时候,成功会水到渠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