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美术馆展出过廉振华收藏、整理、绘制的皮影雕刻艺术图谱;皮影戏剧造型影窗、清代皮影戏“影卷”(即剧本)等七百多件珍品。
皮影戏居然登堂大展,说明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乂叫“影子戏”“灯影戏”“上影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是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响艺术为一体,用灯光把人影映现在布幕上的一种戏剧形式。
最初的影人和舞台布景用厚纸雕刻,风格类似民间的剪纸。随着历史的发展,便为牛皮、羊皮或驴皮刮薄制成的透明皮张所代替;经过精心雕镞,点染着色,借助灯光的照射,影人便成为具有各种造型的生动的角色了。皮影戏在我国分布很广,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河北、内蒙、四川、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北等地皆有。
陕、晋、豫三省地处中原,文化古老,是皮影戏的主要发祥地。河西走廊的“碗碗腔皮影”,华北的“滦州影”,南方的“湖南灯影”都享有盛名。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说它始于西汉初期。高祖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被围时(前),就是用雕刻人物退敌解围的。又说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前一前),宫娥剪桐叶为人影引逗幼年王孙为娱。
还说始于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因刘彻思念已故的李夫人,遂有术士齐少翁进宫,设帏帐,布灯光,映现李夫人形象。有人认为这都是从《史记》《汉书》中附会出来的妄测,不能认定为影戏的起源。此点姑且存疑。但从皮影的艺术风格看,受战国时代的帛画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影响是很大的。唐与五代十国时期,史书已有关于皮影的记载。
佛僧曾以素纸剪刻,为死者的形象诵法念经,荐亡超度。现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经谈到:“最初的影戏很简单,乐器只有一个和尚念经用的木鱼随着念诵。那时不叫唱影戏,叫做宣卷自然很浓厚地带着“中国偕教”的色彩。”可以认为,这就是那个时期皮影的特点吧。到了宋代,皮影戏盛行起来,史不绝书。据宋人记载,影戏在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至治平年间已趋于完备,并成为市井乡野盛极一时的主要剧种。
其班社之多,艺人之众,技艺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南宋孟元老在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影戏的演出盛况:“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影聚之。”“不以风雨间,诸棚观看人日日如是。”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民风民俗时写道:“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震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齐云社,绘缂社”这里的“绘缂社”就是影戏社。该书还详尽地记述了孝宗淳熙十二年元宵节大放花灯,影戏争艳的景况。
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宋代的影戏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你瞒我瞒:以正貌,奸邪者刻以几形”。“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可见那时的影戏在内容上与现在大体一样,也是取材干历史故事。只是以讲说为主,与其后用韻腔唱词略有不同而已。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凡影戏及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梦梁录》中也有:“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说明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在宋代已臻于完善。在元代,皮影戏一度曾为军队中的主要娱乐形式。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于年命拔都带兵远征欧洲时,皮影戏被传到所经过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在东南亚和中东也播下了中国皮影戏的种子。至清代中后期,华工外流美洲,欧洲传教士往返于中外,遂使中国皮影流传欧美。清代的皮影戏曾风靡一时。
当时,官府兵营都热衷兴办皮影戏班,例如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八个食五两俸禄专管皮影戏的人。后来派往各省的驻防将军都是满洲人,他们与驻地语言不通,不便于观赏当地的娱乐,加之对皮影戏嗜好已深,因此莫不带影班前去。于是上行下效,班社越来越多,影戏遍布各地。光绪庚子年以后,国难愈益深重,民生愈益凋敝,皮影戏因而也日趋衰落。
而当白莲教揭竿起义时,清朝统治者竟认为这是城乡的皮影艺人“兴妖作法”“撒豆成兵”,诬蔑他们是“灯匪”,到处张贴告示,缉拿、残害皮影戏艺人,火烧、笼蒸影箱,使皮影戏遭到空前大劫。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以及反动统治者的摧残,皮影戏更是每况愈下,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以后,皮影艺术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一些地方纷纷建立皮影剧团,除演出珊瑚塔》《善事亭《三打白骨精》《穆柯寨》等传统剧目外,还将《白毛女》《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等现代题材的剧目搬上影戏舞台,显示了皮影艺术的勃勃生机。皮影戏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是由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表演风格所决定的。就我国北方皮影来说,影人、影具的雕刻材料,各地有所不同。唐山一带的“滦州影”以驴皮刮净毛血而用之。陕、晋皮影因精选小口齿母牛皮为主,以黑色牛皮最佳。陕、晋艺人常用多型刀具(如斜口刀、平口刀、花样模刀等),以三角刀推皮逐刀雕镂。刀具常在二十把以上,有的多达六十余把。
视刀具的“阵容”即可推知艺人雕功的深浅。陕晋皮影人物一般长二十英寸,滦州影为十二英寸。连缀、装订的工艺也须讲究,才能做到影人身姿舒展,关节灵活,表演时操纵自如。在色彩上,民间艺人多以矿物质为原料,精心研制而成,故色泽艳丽,经久不变。这些都形成了皮影造型艺术装饰性、夸张性、趣味性的特点。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激越,西北和陕晋皮影多取“碗碗腔”,滦州影则摹仿弋腔和昆腔。
《燕京岁时记》中说:“影戏借灯取影,哀怨你瞒我瞒:异常,老妪听之,多能下泪”。乐器渐次沿用锣、鼓、钹、截子(手板)、横笛、月琴、四弦子、南弦子等。影戏的演出舞台十分简便。前面是纸幕(后改用布幕)作挡子(也称挣子、亮子),另外三面围上布;挡子后面悬上灯,奏起音乐,由一两个掌扦人操纵表演起来,就成为一台妙趣横生的影戏。
清代孙学恒在《滦州志》中,记述嘉庆年间正月十五演出滦州影戏的情形时说:“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篆以绵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鞹(去毛之皮)作人物影,提而呈其影于外,戏者又肖其所提角色以奏曲。”这是一百八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已把油灯换成白炽灯或日光灯了。
皮影戏的人物有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千姿百态;景物有楼堂殿阁、书斋园林、亭台水榭、仙山佛寺等,布局精巧,色彩绚丽;道具有刀斧剑戟、轿马车辇等,造型生川动别致。人们称赞皮影戏的表演艺术说: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又说:“一口道尽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喜笑怒骂全是假中假,行走坐卧全靠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