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传承四十载一位辽南皮影艺人的坚守

新华社沈阳5月31日电(记者李宇佳、丁非白、洪可润)“志大心高武艺精,要把恶人一扫平……”伴着连绵的弦乐和高亢的唱词,只见双手上下翻飞、闪转腾挪,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武松打虎》徐徐铺陈在白色幕布上面。幕布背后,盖州皮影第五代传人林世敏已与皮影相伴走过了41年。

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见长。演出中设影窗、油灯,以民间乐器四弦胡为主乐件,演员在幕窗后操影说唱,用乡音俚语演绎民间历史传说及新编故事。

“盖州皮影的造型独特,人物眼睛特别大,从面部就可分辨忠奸善恶,唱词从三字到七字、十字不等。”谈及盖州皮影的特色,国家级非遗项目“辽南皮影戏”传承人林世敏娓娓道来。

从年师从辽南皮影艺人王生太起,年出生的林世敏便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天师父教什么,晚上我就练什么,师父演出的时候我就在后面‘暗中偷艺’。”没过多久,林世敏就能登台演出了。

林世敏(右二)正在表演皮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世敏潜心钻研皮影的制作和影卷的搜集整理。在林世敏的工作室里,有满满一书柜的影卷,这一本本巴掌大小、陈旧泛黄的线装本影卷成了她的“传家宝”。林世敏说,这些影卷就相当于剧本,演员在表演时都要按照影卷上的内容和提示来唱念做打。

林世敏的案头放着许多皮影人物的头部组件,也叫“头茬”。制作一个这样的“头茬”要经历画样、刀刻、上色、拈油四个步骤,尤其刀刻,对力道和分寸的把握格外讲究,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辽南皮影使用的驴皮韧性足,着色后艳丽中透着柔和,表演时透过灯光,视觉效果特别好。每逢演出,林世敏都要带着刻成一半的驴皮给大家展示制作的过程,“我不仅想通过表演给大家带来欢笑,同时也想让大家了解到这门艺术的台前幕后。”林世敏说。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影视剧的冲击,皮影市场日渐萎缩,从业者逐渐流失,林世敏却依然坚守这一行。年,她创建了盖州市皮影艺术团。后来,她又招收弟子,培养新人。现在的盖州皮影艺术团已初具规模,行当齐全,演职人员发展到10人,成为集皮影制作、贴影、操影、演唱、鼓板于一身的皮影团队。

40余年的从艺生涯让林世敏的皮影技艺日渐成熟,她也成为辽南地区颇有影响的皮影艺人。过去的一年,她和剧团演出多场,其中多数属于公益演出,大部分观众还是老人和孩子。“希望通过我的演出,让人们深入了解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林世敏说。

如今,林世敏正在寻找年轻的继承人。林世敏说,皮影并非一个人就能做到,而是要一群人共同搭台唱戏。现在的皮影团演出虽没问题,但是成员平均年龄在六十多岁,最小的也都51岁了,急需年轻力量加入。

“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辽南皮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林世敏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