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刊首语“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本原,也是一切手工艺术的传统与个体契合生发的核心点、动力源和独特处。在当下语境中重提“工匠精神”及“匠心”,不仅具有手工艺复兴的社会诉求,更有民心道德重塑、优秀传统弘扬的长远价值。因此,在倡导“工匠精神”和“匠心”的时下,更要警惕道德污化的绑架,以回溯“工匠精神”的本心,护养手工文化的未来生态。
手工造物的历程,不仅是人心与物性彼此探知的过程,更是人类体悟和感恩自然,内养和圆满自身的修为之旅。因而,匠心并非只是造物之美的职业恪守,更是人类性灵的精神内质,是真、善与美的融合。我们需要拓展、深化和超越对于匠心的探知。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工匠对造物的执着和虔诚心,更是在人类史观的宏大背景中如何去感受和体悟“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对“匠心”的讨论,不是单纯对匠人主体的解读,更是对手艺与人心的关系进行探源,藉此揭示手艺人心性的独特之处及美学价值,及其对人心蒙养的普遍意义。
匠心的消淡,反映了利益较量中人心的异化。机心重,自在之意便难存,自然之美便也难以显现,时代审美便可能浮泛。物之美即人之心。
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我们超越“民艺”“手工艺”甚至“艺术”的拘囿去察观和内悟,从多个维度去体味和探知在平凡之物及平凡之人的关系之中所潜藏的精神密码。
“心”的人文意义是人类美好的水源,呵护它首先应从了解开始。
张西昌/.3
乡土语境下皮影雕刻工艺的传承与转型——以华县皮影雕刻艺人张华州为例/内容摘要:皮影雕刻工艺的活态发展离不开乡土文化的培育,它是多方文化因素下的产物,在乡土文化重建的语境下坚持传统皮影艺术的本真性,是协调乡村经济建设与传承区域文化平衡的重要因素。在乡土文化背景下,传统皮影雕刻工艺与现代科技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二者的结合需要严密的考量,不能以皮影核心文化的缺失作为转型发展的代价。手工艺人的发展应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坚守传统皮影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探寻转型发展机遇。关键词:皮影雕刻手工艺张华州转型发展图1张华州和学徒在家为皮影着色
传统皮影雕刻工艺以服务影戏演出为目的,其设计与雕刻均以适用演出为出发点。随着影戏行业的变迁,皮影雕刻行业也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摸索适合的发展道路。在研培计划、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复兴传统文化等政策的积极推动下,皮影雕刻工艺的传承有了多元化的选择。但是这些新兴的传承方式是如何改变皮影行业发展的,对皮影艺术的转型发展有何利弊,以及如何平衡行业壁垒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平衡,笔者将以华县皮影雕刻艺人张华州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一、传承方式多元化乡土文化的变迁是历史环境和社会变革所共同作用的结果,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严重缺失。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逐渐被解体,很多保守的、固步自封的、落后的文化因素被淘汰,但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浪潮下,乡土文化又逐渐被重新构建,在原先的基础上形成易于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特征。在这一变迁的历程中,传统手工艺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是承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经验的非物质载体。传统手工艺是维系民族文化和民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生活场域中设计意识和现实需求的统一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存在离不开乡土文化生态,它是多方文化因素下的产物,一旦脱离乡土文化场域,便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场域。在研培计划、高级研修班、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复兴传统文化等政策的积极影响下,皮影雕刻工艺的传承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图2张华州与刘英葵
年张华州因父亲工作调动原因,离开家乡前往华县城关小学就读,父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每日除了学习任务外还有勾勒线描、写书法、画素描、以及勾勒皮影稿样的任务。年后,每逢寒暑假时间他就随父亲去西安学习绘画。在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他跟随李世南老师的徒弟张伟老师学习绘画,此外还会帮助汪天稳老师勾画一些皮影样稿。年暑假他退学回家,一心一意学习绘画和皮影雕刻。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跟着一位皮影雕刻师傅学习雕刻技艺,这位雕刻师傅是毕家乡的刘英葵师傅,当时刘师傅在渭滨小学里当厨师,管理全校师生的伙食,自小喜欢皮影,便自己摸索着学习雕刻。他习惯用左手持刀,右手推皮,与其它雕刻艺人的雕刻方式正好相反,这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雕刻技法。起初由于牛皮的价格比较昂贵,常常选择猪皮或硬纸板来练习雕刻。在那个时代,皮影多用于影戏演出,影件是否适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于是他经常把自己雕刻的皮影拿给“签手”指导。图3张琪(右一)、张华州(左一)与托梅路易斯(中)
年春节,张华州跟随父亲到汪天稳老师家拜年,并拜汪天稳老师为师,继续学习皮影雕刻。汪师傅在传授皮影雕刻方法时比较注重其系统性,包括整个纹饰雕刻的系统性以及如何挑选牛皮,如何处理牛皮,如何制作刀具等等。父亲的指导对他日后从事皮影雕刻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除了练习基本功之外,父亲还经常带他外出写生、考察老皮影、参加各类展览等。这些经历后来都成了他在这一行业立足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传统的传承方式有着天然的优势,专一的实践训练和师傅的亲临指导都是其它传承方式无法企及的。雕刻师傅对张华州言传身教式的启发是他在其它场合无法达成的,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练就了他坚实的雕刻基础。以研培计划以及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为代表的传承方式,在系统性方面弥补了传统传承方式的不足,主办方会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普及,其中包括美术基础、作品鉴赏、历史回顾、戏曲赏析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提高从艺群体的整体专业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也有关于品牌营销、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涉及,弥补了皮影雕刻和市场衔接方面的知识空缺。图4张华州使用的刀具
也有学者指出这种集中式的培训会削弱皮影艺术的地方特色,每个艺人的从艺经历都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各个地方的皮影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造型体系以及雕刻方式作为支撑,他们都是紧密联系的,很难从一方面逾越改变。在不同体系流派交流的过程中,很多艺人也适时地调整着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时代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进,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网络空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还是存在一定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业传统,在信息社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很难得以缓解。从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角度来看,皮影雕刻工艺与图谱资源的云共享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兴传承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皮影雕刻工艺或是皮影表演技巧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也降低了自学的技术门槛,同时也为行业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材料工具选购、技法学习、与行业内优秀人士相互交流、参与网络展览、网络宣传等。也会有更多的人介入其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皮影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图5访德期间张华州在博物馆向公众演示皮影雕刻技艺
二、工艺革新与转型年渭南皮影调演,很多戏班都前往市里参加演出,演出结束后艺人们接受采访,赫炳黎先生在接受江玉祥老师采访时,介绍张华州与江老师相识,后又辗转与德国皮影爱好者托梅?路易斯(TommyLouis)取得联系,并于年9月份协助她在陕西各地进行皮影调研考察。托梅?路易斯连续五年来华县进行考察,她对皮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