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非遗文化突显档案精华

北京中医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5/9277733.html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非遗保护意义重大,作为贯穿全流程的非遗档案,明确其价值内涵,并进行系统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唤醒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记忆”档案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档案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珍贵见证,具有文化、教育、经济、民族、艺术等多重文化内涵。因此,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方案等形式明确认识,对其规范管理、合理开发;而且需要广大档案工作者进行系统性保护和深入研究,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档案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品格。我国非遗档案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记录了中国古代非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现出土的古代实物遗存,为我们研究和考察古代非遗文化提供了活体的参照。

甘肃定西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先祖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七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仰韶、齐家、马家窑等文化都相继留下了踪迹。特殊的历史积淀和地理位置,使定西成为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沧桑岁月的积淀和勤劳人民的不断创造,熔铸了定西特殊深厚的历史文化,铸就了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先闲群星和他们的追随者。

非遗档案对发挥档案文化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非遗档案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记忆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人们了解过往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定西诗文丰富,秀慧多姿。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赞美徐淑:“动合礼仪,言成规矩”。明清之际,王瓒的《中林集》《通渭八景诗》,牛树梅的《省斋全集》,丁锡奎的《宜园诗稿》《宜园文集》等泻珠迸玉、闪耀着绚丽的光华。特别是李南晖的《慎思录》,以其独特的哲学眼光,为我们讲述了人生的智慧和为人之道。

除此之外,扎根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山歌、民遥等,或浪漫、或现实,不断诠释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历史;小曲、皮影、社火、秦腔、刺绣、剪纸、中医等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也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尤其是“小曲戏”“皮影戏”分别被列入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元特殊的农业生产、制作技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等方面的风俗民情,也不断演绎着历史进化、民族融合和生产发展的生动印记。

非遗档案对创造档案文化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定西崇尚耕读,翰墨飘香。自古名家辈出,各领风骚,特别是习书作画蔚然成风。长期深受古代河陇文化的滋养,在耕读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定西人民骨子里渗透着对古代艺术的热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独特景象。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对异彩纷呈、多元文化的非遗档案进行二次整理与研究,对于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通渭县分别被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岷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

从非遗档案切入加快档案文化建设

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留存于定西大地上精美绝伦的文物、出类拔萃的人物、众口传颂的诗词歌赋及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风情,是自然和历史为定西人民的馈赠,是定西的魅力和精神之所在。加强全市非遗档案建设和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遗、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非遗档案为切入点,加快档案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定西非遗文化,让非遗之花在兰台尽情绽放,让档案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独特力量。

收集多元信息,加强定西非遗传承和保护。“非遗”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是“记忆中的档案”。要让“非遗”代代相传,关键是靠保护与传承。诚然,非物质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演变。因此,对非遗档案的保护不能只局限于静态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更要做好传承人口述档案采集等工作,重视展现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情感和人生经历,认真梳理和深入总结非遗文化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加强对非遗档案的编研工作,打造定西特色档案文化精品。非遗档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为地方志撰写、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来源,具有多重的文化价值。各地各部门要通过撰写地方志、文化志,民族志、民俗志等各类方志,深入挖掘和弘扬定西优秀非遗文化,还原历史原貌。根据非遗档案的原始记录、出生及地域特色,深入考察和梳理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对失传的“记忆”进行复原、再现、传播和弘扬。

注重定西非遗文化宣传,传播多元档案文化。各级职能部门要建设具有市县(区)特色的非遗官方网站,开发更多的手机终端APP软件,让广大民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取非遗文化知识。如通过地方文化馆、档案馆等建立“非遗”传人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馆讲解非遗知识、演示“非遗”技艺、传授“非遗”制作技巧;设立“非遗小课堂”,在中小学校开始“非遗”课程,提高公众参与性,增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喜爱;开展非遗档案开放日等公益活动。市县(区)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要利用自身优势,定期向公众开放档案,加强对非遗文化宣传的力度与传播的广度。

创新式开发利用,拓展定西非遗档案发展空间。非遗档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应用先进技术VR、AR、全息成像等,对定西非遗档案进行可视化开发。同时,可跨界与高校等其他领域协同,双向互促互进,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体来看,长期以来定西人民在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定西市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的感召下,精心打造“药材之乡”“书画之乡”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对进一步发掘定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热爱定西、建设定西的热情,以及宣传定西、展示定西,加快定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新的时代要以更生动、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方式讲好国家历史、习俗与优秀民族文化,真正实现普及非遗文化,凸显档案精华。让非遗之花在兰台绽放的绚丽多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作者杨彩霞系甘肃省定西市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