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产良心,10万人打出90,哪吒40

北京治青春痘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早在《魔童降世》点映时,我就预感它会爆。

一身反骨,这个哪吒颠覆了传统印象,片中很多场面,都令人热血沸腾。

然而看到哪吒手拿火尖枪、脚踩风火轮时,影哥又不自觉地想起了它。

出了影院又把它翻出来重看,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重刷,但每次都像第一次一样,如痴如醉。

《哪吒闹海》

《魔童》是超燃的商业片,迎合当下潮流,开启国漫封神纪元。

它像一支火把,点燃一座封神通天塔。

而《哪吒闹海》,却是可以留名的艺术片。

它像一颗恒星,永远的挂在夜空,你看见或看不见,它都在那。

黑暗来临,它给后辈指引方向,光明普降,它悄然隐退。

年5月,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法参加第3届戛纳电影节,而团长正是《哪吒闹海》的编剧兼导演——王树忱(笔名:王往)。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经验不足,影片错过了交片时间,无缘参赛。

但戛纳电影节组委会还是为《哪吒闹海》安排了放映会,大家都想看看“红色中国”的动画片,会是何面貌。

当放映结束后,剧场内掌声雷动,所有摄影机照相机镜头,齐刷刷的对准中国电影代表团。

而云集在戛纳的各界电影巨匠也纷纷涌向一个中国人,他就是王树忱。

《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也是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

为弥补遗憾,组委会给《哪吒闹海》设置了特别放映奖。

《哪吒闹海》集结当时上海美影厂最顶尖的动画创作团队,邀请了大画家张仃担任总美术设计,从故事创作到后期制作,仅用一年。

不仅画面瑰丽,制作精良,而且是人物刻画、叙事节奏、视听语言上都有了极大发展,与《大闹天宫》并称“中国手绘动画电影双壁”。

豆瓣9.0,十万人给出五星。

而且一部40年前的片子,豆瓣评论却仍在更新……

为什么一个简单甚至有漏洞的故事,会让人如痴如醉,百看不厌?

为什么一个“蛮横官二代”,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可以如此之高?

闹海斗龙,拔剑自刎。

小时候只是觉得好玩,直到长大后重看才明白:

《哪吒闹海》并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它背后所承载的才是让它几十年不衰,甚至继续闪耀炙热的能量。

建国初期,动画片与木偶戏,皮影戏都统称为“艺术片”。

作为艺术片,首先就得美。

对于影片的整体艺术处理,导演当时只提出了四字要求:奇、绝、壮、美。

《哪吒闹海》只要你能想起来镜头,无不体现这几个字。

宏伟险峻的陈塘关,庄严肃穆的总兵府,恬静幽雅的金光洞……

场景绘制上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平”和“远”的特点,也保证了电影画面对“纵”和“深”的要求。

影片中“哪吒闹海”的海水戏份占比非常大,海波海浪,浪柱浪花,千变万化又气势磅礴,如何表现的问题,被当成专题研究。

既要体现民族风格,又要完成电影要求,为此他们翻阅大量古籍画卷,最后在南宋马远的《水图卷》中找到答案。

南宋马远水图卷局部三层波叠浪

再加上前期他们在青岛烟台,蓬莱等外景地收集素材,亲眼见过渔村孩童戏水的姿态,亲身感受过大海的波涛汹涌。

传统画卷的扶持,亲身的实地考察,这才有了“闹海”的精彩绝伦。

海水占比大被当成专题研究,尚能理解。

但创作团队对其他细节的精益求精,也让人心生赞叹与敬畏。

为表现海底的画面,创作人员在青岛水族馆和海洋研究所寻找素材及灵感。

观察鱼群的运动规律,观察乌贼的收放姿态,现场画了大量速写。

《哪吒闹海》是完全专业的。

它所有画面都经过实地考察,艺术加工,反复推敲。

让我吃惊的是,就连“李靖抚琴”,这样与剧情没什么关系的细节,主创们也拜访了专业的琴师。

琴师在中央抚琴,他们围成一圈,多角度的大量绘制。

容不得一丝马虎应付,影片只有不到60分钟,但背后付出的努力可能乘以十倍。

正是这样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白鹿才能跑的优雅自然,哪吒舞绸子才能美轮美奂。

画面宛如仙境,背景音乐也如有神助。

就在动画制作前后,曾侯乙编钟出土。

他们当即决定用编钟完成《哪吒闹海》的配乐,但由于没有能容纳整组编钟的超大录音室。

只能先采集编钟的单音音效,然后再由剪辑师按照曲谱合成。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略次于现代钢琴。

但编钟的幽静空灵,无乐器可取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头,当荧幕还没亮时,青铜编钟的浑厚质朴的音色,就已经把人带到神秘的东方神话中。

作为神话故事,必不可少的还有后期特效。

两次曝光、多次曝光运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哪吒复活时的动态叠变高达十六次。

这些特效在今天可能只是电脑几个按键,但在40年前,这些背后的繁杂工序,可能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

但《哪吒闹海》做到了,而且成果直到今天再看,还是会赞叹。

这么多年来,《哪吒闹海》被人诟病的地方有很多。

最大的点就是“李靖”,对龙王一味软弱,对儿子冷酷无情。

后来的几版哪吒,也对这一“缺陷”进行过弥补。

但我们都错了。

《哪吒闹海》里的李靖,代表并不是父亲。

他代表的是“君”,畏惧天地,守护百姓,他说的最多的是“请龙王息怒”。

龙王代表的是“天”,百姓求雨,水淹陈塘,他是最高权威。

影片把“父”分成了两部分太乙赐名,教授武功,赠与法宝,家将陪哪吒玩耍长大。

特别是师父太乙,他是师更是父。

而哪吒就是“我”。

有人说哪吒心狠手辣,敖丙已经求饶却还将其打死。

我说,那是因为他吃了小妹。

哪吒一视同仁,管你是三太子,还是龙王,杀人就得偿命。

打死敖丙,敖广也被打服,但哪吒却放了他,因为他虽坏但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

这也为水淹陈塘关,埋下伏笔。

失去法宝却仍要保一方百姓,噙发,瞠目,拔剑,自刎。

“哪吒自刎”是几乎所有人对这部电影的最高评价,影哥每次看都会落泪。

这也是我为什么文章开头海报用法版。

新华网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多少年后,哪吒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安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这种深沉的悲壮意境,此后的中国动画片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老妖龙,你听着!我哪吒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

一气呵成的坚毅勇敢,看得人热血沸腾。

接着,横剑时他眉宇间出现了一丝恐惧,我才猛然惊醒——

再勇敢,他只是个7岁顽童。

但为了百姓,他还是选择舍生取义。

他眼中含泪,在弥留之际听着龙王仍要童男童女,他又皱了皱眉。

可是自己已无能为力,罢罢罢。

万事皆休,仰身倒地。

重生之后,哪吒便不是哪吒。

他的自刎也是整个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割肉还父,拆骨还母。

有人说太血腥,但这是哪吒故事的精髓,也是《哪吒闹海》真正伟大的地方。

年,《哪吒闹海》作为“十年动荡”后的首部彩色动画长片被提上日程。

它一定背负着某种使命,而经改编后的《哪吒闹海》,则将哪吒的反叛进行到底。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孝”是中国传统的根,而《哪吒闹海》却是对“孝”道的极大颠覆。

离经叛道,一身反骨。

为了一方百姓,为了不连累别人,哪吒自刎江头。

为了他心中的道,从生到死,决不妥协。

这就是《哪吒闹海》的主旨,和不公的天地命运,斗到死。

这让我不禁庆幸,幸好这部作品诞生在40年前,如果放在今天,如此激烈的主题,我们估计很难看见。

奇绝壮美的动画场景,美轮美奂的精致特效,充满意境的悲情英雄,以及极具力量的内核主旨。

这样的作品,再过四百年也不会过时吧。

有人说经过时间淬炼方成经典,可有时候我也觉得——

经典自它诞生那刻起,就已经注定。

重刷的评论不断变多,影哥已经忍不住要再去刷一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