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白癜风怎么防止复发 http://m.39.net/pf/a_8468769.html皮影戏是在云南省腾冲市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俗称皮人戏、皮戏、灯影子。相传明洪武年间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经过本地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创新出“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唱腔多样,剧目丰富,对白风趣,深受当地民众和周边各民族同胞喜爱。腾冲皮影戏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等连台本戏居多,据统计有近出。数百年的皮影戏演出活动足迹遍及腾冲城乡和滇西的许多县市,《抗战胜利》、《三十六团进腾冲》等剧目生动刻画和记录了腾冲近现代的重大史实,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省、市民族戏剧汇演中崭露头角,颇受好评,已成为既保持中原皮影风格,又有明显边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皮影靠子制作是腾冲皮影的亮点,既为表演道具,又是难得的艺术精品。靠子由头、手、脚、身几个部分组成,线拉能活动。一个身靠可以和无数个头靠组合,组配出若干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加上帅帐、桌椅、殿堂、朝房、车马、轿船、兵器、坐骑、寺观、动物、花草等,满足不同剧目的需要。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通过浓淡不一的色彩染、涂或各种干湿色彩的重叠、点、晕、勾而成,用色大胆,色彩丰富和谐,颇有韵味。靠子取材上好的黄牛皮,分为硝皮、铲皮、打磨、雕刻、连接、上色等6道工艺。硝皮用芒硝、鸡粪、石灰等加水混合,放到清水河床里埋好,半月后取出铲皮、晒干,便可进行雕刻、连接和上色,最后用牛皮胶或“洋药”(即透明水彩)定色定型。制作工具较简单,只需剪刀、足刀、电工刀、锥子等少量工具。作为垫子的腊板特别讲究,制作原料为山茶花瓣灰、蜂腊屎、苦竹灰和坝子油(香油),其特点是软硬适度,不伤刻刀,刀痕可复原,刀尖也不会把腊带走。腾冲皮影靠子高大庄重,差不多有其他地方的两三倍大,故有“云南大皮影”之称。雕刻精美,形象逼真,在国内皮影中独树一帜,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是腾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民间工艺之一。随着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普及,腾冲皮影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冲击,目前能在腾冲正常进行皮影制作和表演活动的仅剩固东镇的刘家寨皮影班,其代表艺人刘永周也面临后继乏人之忧。皮影戏《大救驾》腾冲特色小吃“大救驾”的故事,更是创作了一部更接腾冲地气的皮影戏。据悉,明朝末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清军逼到西南地区,途经腾冲时,又饿又累,到一家饭店投宿,店家知晓客人辛苦,使出浑身解数,炒了一盘自己琢磨出来的小吃奉上,永历皇帝吃后大加赞赏,考虑到这道小吃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的急,于是赐名大救驾。表演者的旁白、唱腔带有腾冲口音,但因为配有字幕,外地人看起来也完全没有障碍。事实上,腾冲方言的口音与华北地区相近,并不难懂。而且,北方人多是听戏,重唱腔,而南方人多是看戏,更重表演。“我看过很多地方的皮影戏,但最喜欢腾冲的。腾冲皮影戏与其他地方相比,多了一些现代元素,幽默风趣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元素。”腾冲皮影戏的画布后面是一项非物质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前面则是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腾冲的皮影戏来自中原,然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从最初用来表演的黑白大影人,到现在五彩斑斓的皮影作品,刘家寨皮影始终保持敦厚、质朴的艺术风格,是中原文化与滇西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也滋养和丰富了市民游客的生活。如今,90后刘家寨皮影戏第六代传人刘朝侃,正努力通过新思想、新元素来传承文化,让腾冲皮影戏走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