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作品研讨会发言之十七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第一,这部小说是一个把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抒情传统,与重情节、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古典小说传统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部作品。王德威一直在宣扬中国的抒情传统。在他看来中国现代文学抒情传统的代表人物就是沈从文,代表性的文体是散文化小说。当代湖南作家,特别是湖南的小说家对沈从文传统的继承是一个很显著的创作特点,湖南作家,像何立伟、韩少功创作了很多散文化小说。《坪上村传》从整体上看也可以纳入这样一个传统。刚才刘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笔记小说传统,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传统寥寥数字勾勒出情节,言简意赅令人印象深刻。今年贾平凹推出了他的《秦岭记》长篇笔记小说,我觉得《坪上村传》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篇笔记小说,特别是这部小说前面的一些章节更带有笔记小说的特点,可能后面的一些章节离笔记小说的传统稍微远一点。还有一个传统,小说延续了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古典叙事传统。刚才有好几位老师都提小说的结构,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读小说有一个感受,它延续了《水浒传》的传统,由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我们回想《水浒传》开头就写王进,由王进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鲁智深,鲁智深引出了林冲,林冲又引出了杨志,杨志再引出吴用、阮氏三雄。《坪上村传》这个小说又有一个特点,每一个章节有一个主人公,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这个小说的结尾即将结束的时候又会引出下一个章节的核心人物,这个结构跟《水浒传》特别像。小说名字叫《坪上村传》,传记在中国古代史传传统都是写人的,《水浒传》这个书名一眼就可以看书,水浒指的是水边是一个地理位置,这个小说的英文名字再回译成汉语就是水边的故事。坪上村也是一个地理位置,这个书名跟“水浒传”有了一个呼应。所以说我认为《坪上村传》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叙事传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第二,刚才很多老师提到的关于非虚构和虚构文体混杂的现象,大家说得很多,我不展开说了。我想补充一点,随着前几年非虚构文学和纪录片的大热大火,到了年突然大家冷静下来,开始思考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我在阅读年中国小说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在自己的小说当中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代表作就是鲁敏的《金色河流》,这个小说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立志要写一部非虚构作品,但是他在创作过程当中总是把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还有虚构与非虚构的伦理混淆。还有一个代表,前几年一位非常著名的非虚构文学作家袁凌,他今年除了出版了他的非虚构作品《汉水的身世》以外,他还在花城、北京文学这些主流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虚构小说。还有几位年轻作者,比方说有一位在美国从事药物开发的业余作者,叫小杜(音),年初在特区文学,不算有名的期刊上发表了一个中篇小说叫做《九千》(音),这个小说写一个人他想给一个种韭菜卖韭菜了农民拍一部纪录片,但是他在拍纪录片撰写脚本的过程当中也总是把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混淆。一个90后甘肃作家叫黎子,他在西湖屋杂志上发表了一个中篇叫做《随身携带的物品》,这个小说涉及了虚构的伦理和线路的问题。我就觉得随着前几年非虚构热渐渐冷却,的确是到了一个开始冷静地思考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之间关系的时间段。第三,这部小说的文学意义跟它的民俗学、人类学价值是同等重要的。我随手可以举出小说中具有民俗学和人类学价值的记述。比如说竹篱笆这一节,就详细记述了《坪上村传》湖南岳阳平江一带的丧葬习俗。还有一节叫做金沟,主要是写改坟的习俗。改坟在民俗学和人类学上,很著名的一个概念叫做二次葬,人在下葬以后隔几年,当他的肉体腐烂,只剩下骨头的时候,要把墓葬打开,把骨头挖出来重新清洗,然后装到一个罐子里。这是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下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民俗学的概念,在金沟这一节里面很详细记录了改坟(二次葬)的过程,所以说它的人类学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再比如说小说第62页记录了坪上情席,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菜的制作方法,第页贺戏子为了祭祀北坛老爷,他开始报皮影戏剧目“三卖七记五考察”,小说几乎用了三页篇幅记录了平江皮影戏的剧目,具有一个文献价值。第页,当高考录取了以后,当地人要给录取学子送一个松木匾额,匾额上还要写上“恭贺彭府大老公子高中北京大学堂”,这样的习俗我觉得可能在一百多年以前还比较流行,但是在当下已经是一种文化活石化价值了。第页,父亲有一个“数九歌”(音),它与我们北方地区流传的“数九歌”在文字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也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了。再比如说小说第页到页,“我”的叔叔是一个牛贩子,他有一本牛经,伴随着农业文明流传下来的民俗学的遗产,可能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也已经成为绝唱。这就引出了我对这个小说的第四点感受,小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小说的主体就是由这个老屋保存的那些农具,过去的器物引发出来的,老屋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博物馆的作用。但是现代的博物馆并不仅仅是存放物品的场所,它还担负着传承记忆的作用。比方说马上要过春节,春节的记忆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国人文明传承的一条纽带。我一直认为文学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文化记忆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头就明确指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重点不只是把这个东西固定下来,它还要延续,还要传承,让它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所以我觉得《坪上村传》这部作品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学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