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中国的昆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前两者已绝迹,仅剩昆曲仍在流行。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当代五大戏曲代表人物其实除了京剧、黄梅戏、昆曲外,中国各省市的戏剧各有各的精彩。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年代,全国共有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到了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撰过程中所做调查统计发现,当时仍有17个剧种;而到了年,仅剩下个剧种。而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比较流行的知名剧种有50多种。
在众多剧种中,昆曲和京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高峰,其它常见剧种则有豫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川剧、梨园戏、花鼓戏、皮影戏等。
京剧京剧曾又称平剧(因北京旧称北平),是吸收各地方民间曲调优点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中国戏剧之一,因在北京发展兴旺,故又称“京剧”。是中国戏曲三鼎甲的“一把手”,公认的国粹。年,京剧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乾隆五十五年(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融入了昆曲、秦腔、梆子、弋阳腔的唱法的优点,参合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终成京剧。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唱腔主要由“二黄”和“西皮”构成,故京剧又称为“皮黄”。“二黄”(徽调、南方声腔)节奏舒缓、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多表现沉郁、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秦腔、北方声腔)节奏紧凑、起伏较大,唱腔多轻快、流畅、明朗、活泼。在传统写的唱腔里面,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行当面广、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为地道的中国国粹。
越剧(YuOpra)越剧,又称绍兴戏,产生于年,是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有国剧之称。年5月,越剧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五女拜寿》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解放前的越剧十姐妹越剧曲调婉转柔美,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采用了越剧的曲调。
越剧多“才子佳人”题材,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唯美典雅,颇具江南灵秀之气。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年,越剧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戏迷和粉丝,越剧此时的称谓众多外宣传、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名称都各自沿用。
不久,“越吟舞台”头肩花旦姚水娟聘《大公报》的樊迪民把“绍兴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后樊翻到李白诗词中的《越女词》,玩味李的意境后,其诗中的“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令樊迪民感到了越女之美和越地之秀,遂决意用“越剧”一词。
同时樊迪民给在《戏剧报》投了一篇为“越剧”正名的文章,告之于戏剧同行和观众。自此以后,各地都渐渐统称其为“越剧”。
年,为了培养越剧人才,浙江从全省多名戏曲学员中精心选拔出28个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姑娘,组成了小百花集训班。后来剧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五人,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何英、方雪雯,被誉为小百花的“五朵金花”。
何赛飞(左,花旦)、茅威涛(右,小生当代黄梅戏名家有:韩再芬、马兰、吴琼、吴秀莲、李萍、余淑华、李文、杨俊。
越剧代表剧目有《梁祝》《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等。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安徽省安庆市主要地方戏曲,黄梅戏源于湖省黄梅的采茶调(又称黄梅调)。在清中后期,采茶调与湖北黄梅当地民间戏曲结合,并用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的雏形。
其后黄梅调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尔后在安庆府为逐渐发展壮大。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年黄梅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
年,当年报纸对《打猪草》获奖的报道。左起:丁紫臣、严凤英
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并扬名华人世界。
导演:石挥,编剧:陆洪非/桑弧,主演:严凤英/王少舫/张云峰
年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轰动海内外。
严凤英(~),原名严鸿六,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黄梅戏发展重要开拓者和传承人,"七仙女"塑造者。
严凤英近照以至于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尤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出产的较为典型。
李翰祥导演当时拍了多部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杨乃武与小白菜》、《玉堂春》等。这些“黄梅调”电影也为黄梅戏在港台和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直到21世纪,仍时有港台电影中穿插有黄梅戏(或带黄梅戏风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伟主演的《天下无双》等。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昆曲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昆曲被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曲。前两者早已烟消云散,只剩昆曲像花朵样尽情绽放。
昆曲生于南方,长于南方,浸润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昆曲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当当的风情与雅致。一出昆曲,是一场隔世的幻梦。寻梦昆曲,亦是寻梦古老中国温柔的底蕴、审美的品格。
昆曲《长生殿》片段昆曲《长生殿》片段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曾将昆曲喻为戏曲芳苑中的“一朵兰花”,道出其清雅高洁、意蕴绵长。
美,是古往今来无数观者对昆曲的一致评价。
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是我们后院优美的牡丹花。”
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院长朱栋霖说:昆曲“美在唱腔、身段,美在辞藻、情意,美在整个气质与氛围。用戏迷们的话说,从‘皮相’美到‘骨相’。”
昆曲《桃花扇》与《牡丹亭》片段昆曲又名“昆山腔“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元末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昆山市巴城镇),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
昆曲以曲唱为中心,唱念使用之音为“中州韵”,主要以曲笛、鼓、板等乐器伴奏,风格缠.绵婉转细腻,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称。
其舞台演出形式亦称“昆剧”,因表演手段丰富、身段具备高度舞蹈性,与唱腔、曲词扣合得严丝合缝,形成精致的艺术规范,影响所有后出之地方剧种,故素有“百戏之母”之美誉。
昆曲《牡丹亭》表演片段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
清代中期,上至宫廷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即反映当时昆曲广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北昆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昆曲特点是其动感的结构和旋律。昆曲由竹笛、小鼓、木拍板、锣和钹伴奏,所有这些都用来点缀舞台上的动作和情感。昆曲以其精湛的节奏模式(长强)而闻名,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例如后来川剧或京剧。
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评剧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仅次于京剧的剧种。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
年代,成兆才将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结合蹦蹦戏,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开创出定名为“平腔梆子”的新剧种。后来为了不与京剧名字混淆,成兆才于便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今。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原本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年后,生行(老生、小生行当)演员魏荣元与音乐家贺飞、杨培等人,将评剧曲调和京剧净行(大花脸;花脸;大花面;花面;大面)的发声做表方式结合,开创出评剧的净行。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新中国首部评剧电影《秦香莲》,成功地以评剧净行呈现片中的包拯。
世世代代的无数观众,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状元驸马陈世美,无不切齿痛骂。在民间俗语中,“陈世美”三个字简直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
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评剧《打金枝》代表曲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花为媒》(主演新凤霞)、《秦香莲》、《杨三姐告状》、《打金枝》、《白蛇传》、《拜月记》、《金沙江畔》、《谢瑶环》、《刘巧儿》《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新凤霞在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剧照代表人物:
白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马泰、赵丽蓉、李忆兰、张德福、李惟铨等。
豫剧(Yuopra)豫剧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开封,源于河南梆子。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韵味醇美、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良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年后更名为豫剧。
豫剧《花木兰》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声腔。
豫剧在台地区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年的统计,中国内地的豫剧团多达个。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七品芝麻官》、《朝阳沟》、《锦娘》等。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源于佛山。曾流行于两广及、港澳等粤语区,远及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墨西哥、古巴等粤籍华侨聚居地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粤剧现场年5月20日,粤剧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0日,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
粤剧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在两广。粤剧取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是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子弟”。
粤剧初始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五架头”组成,后又陆续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乐器。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
据史料记载: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其每班人数可以多达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
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元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万元。
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多人,新编剧目高达四五千个。可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便是粤剧高内平的编剧代表者。知名粤剧编剧代的人物还有:年代的曲王吴一啸、曲圣王心帆、曲帝胡文森,音乐家有尹自重、罗家英的四叔掌板罗家树、打锣高根年代音乐领导、作曲高润鸿等等。
7年香港电影《南海十三郎》粤剧是省港澳地区的艺术瑰宝,随着迁移海外的华人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代表剧目有《帝女花》、《沈园遗恨》、《秦香莲》、《牡丹亭惊梦》、《三娘教子》等。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古老的戏剧之一。发源于年的清代陕西,是汉语中原官话关中话的戏曲曲种。年5月20日,秦腔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秦腔表演艺人秦腔特色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和乱弹,而梆子腔属所谓四大声腔。
陕西历史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戏曲先后被冠称“秦腔”,历史更悠久的那一种在后来易名“汉调二簧”,汉调二簧与本条目的秦腔毫无关系。
源于陕西,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代表剧目有《春秋笔》《八义图》《和氏璧》《三滴血》等。
川剧俗称川戏,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起源时间多有歧异,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一抖袖,一转身,一变脸。川剧的魅力,不在于技艺的难度,而在于其展示了生活的百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川剧变脸川剧有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等五种声腔,而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川剧中常被人称道的技巧是变脸。川剧于年5月20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侯祠戏台的川剧表演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颇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代表曲目有《卖画拍门》《五台会兄》《白蛇传》《薛宝钗》等。
梨园戏《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年5月20日,梨园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红叶宝剑·路遇》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梨园戏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明代,是福建戏曲大发展、大交流的时期。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从宋元时期的诞生、成熟至明代逐渐走向定型,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声腔个性。
梨园戏《陈三五娘》如《蔡伯喈》《王魁》《朱买臣》《孟姜女》、《董永》、《红叶宝剑·路遇》、《陈三五娘》等。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较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其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口子调、筒子腔、打锣腔、川调等等。长沙、衡阳、常德、零陵、荆州等地区都有不同特色的花鼓戏。
以湖南花鼓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长沙花鼓戏演员:陈雨晴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岳阳、衡州、邵阳、常德、永州花鼓戏六大流派之分。
因语言、风俗差异形成不同艺术风格,但采用的主奏乐器都是“花鼓大筒”。
花鼓戏分类
河南:豫南花鼓(光山花鼓)
陕西:陕南花鼓戏
安徽: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
晚清汉口江边的黄教花鼓戏湖北:东路花鼓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黄孝花鼓戏、天沔花鼓戏、阳新花鼓戏、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文曲戏、提琴戏、杨花柳、恩施灯戏、巴东堂戏
来自湖北麻城的东路花鼓戏曲目《拦马》湖南:长沙花鼓戏、宁乡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
广东:乐昌花鼓戏
剧目有《刘海砍樵》《三子争父》《云南寻夫》《刘海戏金蟾》等。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历史悠久。
皮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拾玉镯》《杨家将》《西游记》《封神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