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虽然现在科技发达,电视、电影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但是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的皮影却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
《汉书》记载: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世,汉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就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记载。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源于中国陕西。虽然皮影戏诞生时间早,但是它的鼎盛时期却是是在清代,跟所有流传下来直至今天的传统技艺一样,皮影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吸收了各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著名的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才能流传至今。
皮影不仅流派众多,制作过程还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制作皮影需要8道工程:
第一步是选皮,各地选用的原材料都有所相同,一般来说选有牛皮的、猪皮的还有驴皮的。
第二步是制皮,各地制皮方式也不尽相,比如陕西皮影,它的制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净皮"二是"灰皮"。
第三步是画稿就是将原材料画上图案。
第四步是过稿。
第五步是镂刻,它是皮影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考验制作者手艺的一步。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镂刻是记住口诀: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是敷彩将颜色弄在皮影上。
第七步是发汗熨平这是一道关键性步骤就像烧窑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第八步就是缀结完成了。相信看过皮影戏的人都应该知道皮影是灵活的,超控者会让皮影做出各种动作。但是皮影并不是一制作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它是拼接而成的。那拼接的过程就是缀结了。
即使做出了皮影它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皮影及其怕水,它不能用水清洗。它也怕挤压因为容易粘连。由于它的原材料是动物的皮所以放久了之后它容易发霉,需要经常拿出去晒。
可就算皮影戏非常珍贵,它的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部分的人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对皮影这种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难以保存的慢节奏技艺人们大多不感冒。所以怎样让皮影继续在中国发展下去成了一个难题。不过我相信在未来人们会重新拾起这一宝贵而又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财富,让它继续在世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