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吼起来,花儿唱起来,广场舞跳起来,皮影戏演起来,泥哇呜吹起来,剪纸刺绣做起来……乡村乐队用悠扬的萨克斯协奏曲,把满满的幸福元素注入美好生活。
很难想象,过去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海原县农村,如今已是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新气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海原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定不移唱响主旋律,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引领发展。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非遗传承成果显著,文物保护热潮涌动,全域旅游全面铺开。一个个文化项目、文化设施、文化品牌落地开花、深入人心,以文化之魂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惠民润物耕心
今年正月十五,海原县组织了人的社火队伍,为群众献上二龙戏珠、雄狮争霸、威风锣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火流星等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社火巡游展演。现场热闹非凡、掌声雷动,数万居民一饱眼福,享受了一场群众文化的饕餮盛宴。
七营镇社火队以近百人的阵容参加巡演。68岁村民赵志清在社火队的角色是“赶毛驴”,他和扮“毛驴”的张福莹表演的赶毛驴民间社火热烈欢快、滑稽幽默,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
“当天早上5点我们就在村上开始化妆,8点到县里集合。”赵志清说,“为啥我耍社火这么欢,因为过去的苦日子和现在的好日子没法比,就是想把好心情表达出来。”
各乡镇、各村都热情似火,这热情却给海原县文化馆馆长王新林带来了烦恼。“过去县上动员乡镇组织社火队,响应者不多,参与的更少。近几年不一样了,各乡各村抢着报名,报了40多支社火队。”
“跟基层比较熟,各乡镇都希望他们的社火队能上场,谁去谁留真是个头疼事儿。最后我们按照疫情防控人数要求优中选优,保留了20支社火队出场演出。”王新林说。
群众文化参与热情被点燃,是海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的体现。该县近年年均组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2场,广场文化活动20余场,文化下乡余场,有效提升了服务覆盖区域。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农家书屋家。全县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村级服务点31个,业余文艺团队9个,广场舞队个,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舞推广、非遗项目展演展示等特色文化活动,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每年开展文化活动余场次,极大丰富了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百姓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今年春节,由普通群众参与的大型演出——年海原县百姓春节联欢晚会,以《共襄盛世》《中华全家福》《闹春》《爱的约谈》《我的青山我的塬》等精彩丰富的歌舞、合奏、小品、戏曲、杂技节目,在全国脱颖而出,登上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面向全国进行展演。
文化大院精神家园
参与年海原县百姓春节联欢晚会的名演员中,有余名来自海原县各地的农民文化大院和在校学生。而在过去,当地农民很少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参与大型演出。
每逢傍晚,距离县城上百公里的甘城乡李梅文化大院的乡村乐队就活跃起来。乐队负责人杜建双一曲悠扬的萨克斯曲拉开序幕,村民张勇敲起架子鼓伴奏,杜银燕熟练地弹起电子琴,美妙的旋律融为一体,萦绕在村子上空。
你方唱罢我登场,合奏刚结束,二胡、板胡、扬琴、铙钹等器乐也热闹起来,秦腔爱好者们的一曲折子戏精彩上演。在李梅文化大院的带动和县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很多群众通过培训学会了乐器、戏曲等,逐渐从观众变成了演员。
“农民文化大院的兴起,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兴盛发挥了引领作用。”已在海原县文化战线服务42年的文化馆副馆长苏刚介绍,近年来,海原县投入人员、资金、设备、器材,大力扶持发展农民文化大院,因为它根植于农村接地气,号召力、带动性强。农民文化大院主要是由热爱戏曲、乐器、书画等文化艺术的群众自发组建成立,农民可在文化大院开展唱歌、排练舞蹈、打乒乓球、下棋、读书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县社火展演等很多群众文化活动,都在文化大院的协助组织下圆满完成,村民们形象地称文化大院为“快乐家园”和“精神家园”。
农闲时,史店乡苍湾村李成林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总是少不了放下锄头捧起书本的耕读人。这里3.5万册农业技术、文学、法律、经济、教育、历史等各类图书,是当地群众的“精神宝藏”。耕读传家、崇德尚美、勤劳致富的乡村文化氛围,使这个村的发展连年上台阶。
对于农民参与度高的文化大院,县、乡、村各级高度重视、积极培养,使其逐渐产生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目前,海原县共扶持打造文化大院90个,并配备各类文化器材。农家书屋实现全县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出版物保有总量册,每个农家书屋平均册。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12个,配备数字借阅一体机12台。该县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线上线下阅读量达20万人次、30万册次,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加油站”。
如今,到文化大院去看看书、听听戏、打打球,或者唱唱秦腔练练舞、学学乐器写写字,成了当地群众生活新风尚。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器材和热情都有了,渐渐地专业辅导老师不够用了。海原县充分利用“三区”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专项等项目,将各级辅导老师按群众需求分到村上,吃住在村里,开展菜单式培训。
到北咀村辅导的“三区”人才、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国家三级演员哈宝忠发现,在徐林文化大院整整齐齐躺着7面大鼓。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县上年配发的,由于没有大鼓老师便一直闲置。
哈宝忠与徐林文化大院负责人一合计,根据本村妇女的意愿组建了一支15人的女子威风锣鼓队。从鼓槌握法、鼓点节奏、与音乐的配合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并坚持每天合练。
女鼓手们热情高涨,经过系统培训,今年全县元宵节社火巡游展演上,这支女子威风锣鼓队在《男儿当自强》《笑傲江湖》等耳熟能详的配乐声中,表演一鸣惊人。经过持续专业辅导,这支女子锣鼓队的妇女们个个成了群众文化的多面手,在威风锣鼓、秦腔、时装秀、广场舞、腰鼓等方面游刃有余。
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年前,苏刚到关庄乡小南川村进行秦腔唱腔培训,村里年近九旬的资深票友贾作清老人闻知后非常激动,提前两小时到文化大院,和苏馆长进行切磋交流。七营镇柴梁村有7位农民都喜欢萨克斯,便自费购买人手一个。县文化馆立即派出专业老师上门为他们手把手教。如今,他们已多次参加全县农民文艺调演等各类公开演出活动。
海原县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去年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场次,广场文化演出20场次,旅游节演出5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场次。选派21名专业人员,从舞蹈、声乐、器乐、戏剧、曲艺、摄影、书法等方面,对全县90个文化大院进行“点对点”菜单式辅导。举办暑假少儿艺术公益培训班,开设钢琴、绘画、素描、书法、舞蹈、架子鼓等11个培训科目,培训余人次。为90个农民文化大院、农村文艺团队配发相关设施设备和扶持资金43.万元,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非遗回归文化自信
这几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传承人、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的魏岳成,正在为皮影戏进校园做准备。
58岁的魏岳成是魏氏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至今他仍坚持一周一次的皮影戏表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升温,皮影戏也越来越受欢迎。每次受邀表演,往往是大人小孩挤着看。
“过去我的父辈演皮影戏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皮影戏的回归受到观众青睐,这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接纳,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县上的扶持下,魏岳成组建了海原县魏氏皮影戏团,从年起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每年演出80场次。
“妥燕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名候选人”。近日,这一喜讯在我区非遗领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