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影戏之源
方士少翁弄影还魂
具体记载见于宋人高承《事物纪原》:“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亡故,武帝思妻心切神情恍惚。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映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于是用棉帛制作出了最早的皮影,入夜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传说当时制作皮影的方式为用棉帛裁剪成影人,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皮影的雏形已经显现。而演出形式则为围方帷,张灯烛,请人坐帐中观看。
张良退敌
时至今日,湖北孝感仍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便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唱皮影戏的方法,使得项羽的三千子弟兵涣散,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此种传说的制影方式仅为以大批士兵排列于城楼之上,而演出形式则为让士兵舞动旗帜,以人影震慑敌兵。
观音演经说
北京西派皮影传说,观音曾三渡陕西华阴县。有一次,观音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把县内百姓引来看戏,演奏劝善故事,使百姓幸免于难。
这类传说的演出形式为以佛光为幕,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出影戏。
但传说只能是传说,作为皮影戏的起源尚不足以使世人信服,唐五代百戏兴盛,依然尚无典籍证明影戏的存在。历史考证——影戏之源
孙楷第在《傀儡考源》中言,皮影艺术的胚芽阶段处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据康保成先生在《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所述,当时是为佛教的佛法服务的。所以,僧侣们当时制作皮影的方式为会运用纸制作可动的影人,加上木杆。而演出形式则为宣讲佛教教义,“以影说法”、挂图讲唱。这是历史考证之下皮影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胚芽阶段。
而到了宋代才真正出现了我们现在常见的皮影(公元—年)。宋《都城纪胜》中记载,皮影材料由隋唐时期的“以素纸雕镂”到宋代的“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当时用于制作皮影的材料)。同时宋出现了“镞影人(雕刻手艺高超的皮影艺人)”负责专门刻镂影人形象。根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述,宋代京城的“瓦肆”、“勾栏”之中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当时的演出场所)。在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汴梁的市井游乐场面中就有傀儡影戏。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设色绢本(局部)戏台
若说民间的传说为皮影制造了神秘而瑰丽的历史背景,那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证,皮影的形成过程则积淀的尤为丰厚。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皮影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民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等待着我们细细探寻。在孩子眼中,
皮影戏是灯下的精灵,新奇而有趣;
在大人眼中,皮影戏富有国粹的文化底蕴!
具有百年历史的“马氏皮影戏团”曾多次进行全国巡演,为全国很多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精彩绝伦的皮影戏演出,每场演出均座无虚席,小朋友更是深深的爱上了这种游走于之间的艺术。
皮影戏
SHADOWPUPPETRY
作为皮影界的领军人物,马德民老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年6月14日端午佳节,“皮影大王”马德民将携众弟子来到苏州保利大剧院,用精美的皮影戏+趣味的皮影体验,为大家献上一场中华传统技艺的视觉盛宴。此次演出带来的是广受小朋友喜爱的《西域记》系列,《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让你一次看个够。几张皮影,唱念做打
喜怒哀乐,尽显人生百态
千年底蕴的艺术融合现代舞台
古老的皮影焕发出更迷人的色彩
皮
影
经典国粹唱腔念词精致皮影拥有百年历史的[马氏皮影戏团]将带我们感受光影和色彩的碰撞领略中华传统艺术的高级美感
百年剧团.经典国粹亲子皮影戏《西游记》系列之《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火焰山》(租场)
时间丨/6/14周一10:30/14:00
地点丨苏州保利大剧院-大剧场
票价丨///元
*儿童凭票入场
扫描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