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白布做舞台,尺长皮影是演员。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光穿过皮影,在白色画布的另一端映现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这就是道情皮影的艺术魅力。从两宋“以羊皮雕影”而有“影戏”至今,流传于我市环县的皮影艺术是陇东地区的一枚文化瑰宝,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年,环县道情皮影继续大放异彩,民间演出精彩纷呈,对外影响力更加深远。“不看道情皮影,不算真正来过庆阳。”目前,道情皮影已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琴声灯影,绽放民俗文化色彩
环县自然环境差,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在心灵深处对自然的力量无比敬畏,数百年来,这种敬畏逐渐演变为对神灵的心理依赖和崇拜。时至今日,环县各乡村仍保留着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的习俗,可谓是“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会,有会必有戏”。
庙会上过关还愿
今年67岁的敬廷孝是环县环城镇道情皮影“敬家班”的核心人物,他从11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习皮影表演技法,从最初的苦练打锣甩梆子,到四弦、司鼓、唢呐、笛子等乐器融会贯通,从刚开始只能表演简短的折子戏,到后来挑大梁表演长篇经典剧目,56年来,他牵着毛驴走村串乡唱遍了《忠孝图》《征北塔》《日影塔》《苦节图》等“牛皮灯影”戏。
“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敬廷孝告诉记者,唱皮影是他这大半辈子最爱干的事业,因为实在喜欢,所以一演就是56年。年农历正月到二月,他在环县县城巡回演出五十多场,农历三月至四月,在全县各乡镇庙会演出六十余场,农历八九月间奔波于上海、西安等地进行推介演出,还参加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电视台的春晚录制……敬廷孝向记者细数一年多来的道情皮影演艺之路。
戏班演出途中
对敬廷孝而言,年他演出的最大变化,就是把毛驴换成了摩托车。随着环县各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敬廷孝买了一辆摩托车作为走村串乡的交通工具,车上驮着一副箱子,背着乐器,在崎岖的山路上串乡过村。
在星月笼罩下的农家窑洞里,在煤油灯照着的白纸亮下,敬廷孝担当着舞台上最重要的角色——“前台”,他一人既要承担演唱、道白和挑线表演,又要瞻前顾后,指挥后台。在四弦琴、唢呐和锣鼓的伴奏中,他双手舞动着皮影,扯开嗓子唱着道情,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台下观众有时人山人海,有时稀稀拉拉,但从不影响他的表演热情。
敬廷孝说:“年比往年市场行情都要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中老年观众一如既往地爱听道情、爱看皮影戏,只要还能唱得动,我一定会把道情皮影戏演下去。”在环县,演一场皮影戏,农村演出费三四百元,城里五六百元,这对于4人组成的皮影戏班来说,收入并不算太高,但敬廷孝却乐此不疲。只要有人请,不管路途多远,不管有多少观众,他和戏班都会准时上门演出,在他看来,这样的演出是道情皮影能够流传下去的最好方式。
演出时悬挂在绳上的影人
据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环县,谁只要有一副囊括了整套皮影戏道具和乐器的“箱子”,就可以做班主来组成一个戏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环县境内长期活跃在民间演出的“箱子”仅剩十几副。
年,对于活跃在环县各乡镇庙会的史家班“箱主”史呈林来说,忙碌而又充实。每逢庙会,他都会带着折子戏《三打白骨精》《王七怕老婆》,小本戏《征北塔》《土台救主》《吴汉杀妻》,中本戏《忠义图》《忠孝图》等拿手好戏来演出,不仅能有一笔可观的演出收入,还能收获中老年戏迷的掌声。他说:“道情和秦腔不同,所谓七分念三分唱,念白比唱腔更难,人物性格的不同、情绪的变化等,很大程度上靠念白来表现。”
作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目前,环县道情皮影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9月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中,我市“环县道情皮影、庆阳香包刺绣、陇东唢呐艺术”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悉数亮相,在位于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甘肃展区的皮影戏台上,来自环县的非遗传承人带来的道情皮影表演,引来众多嘉宾凝神观看。
“原汁原味,简直太好了。”来自浙江的嘉宾李冰在观看环县道情皮影和陇东唢呐艺术表演后感慨道,“不愧为世界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们表演水平高超,声音原汁原味,听起来就有一股西北的味道,苍劲有力,简直太好了。”李冰说,他自己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到庆阳来看看,亲身体验一下。
精雕细刻,诠释皮影艺术之美
皮影工艺是件“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它不仅浸透着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制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艺术表达。年,随着环县皮影产业的大力开发,许多皮影制作者从过去松散自由的家庭作坊生产形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创作,而且许多青年人也参与其中。
“我从小就喜欢牛皮娃娃。”今年35岁的张治文家住环县车道乡樱桃掌村,20世纪90年代,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看“牛皮娃娃”皮影戏是村里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从那时起,张治文就爱上了皮影戏。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治文认识了环县当地的皮影雕刻艺人杨登义,并抓住机会请教皮影的制作技法。拜师学艺期间,张治文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皮影制作,“民间艺术这种东西,根本找不到专门的教程,除了向老艺人请教,大多数时间得靠自己反复试验、摸索。”他说。
手抄剧本
年底,张治文由一名教师转行成为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始专门从事皮影制作。年以来,他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练就了一手好刀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现在,从牛皮的选料、购买到刮制,再到雕刻、着色,他都能熟练掌握。张治文告诉记者:“制作皮影是我的一项爱好,既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又可以陶冶审美情操,我会一直做下去。”
年2月,张治文雕刻的皮影《吉祥如意》,荣登年第4期《读者》杂志封面。作为猴年新春的献礼,这件作品中,两只金猴嬉闹互动,一只挑着刻有“吉祥”字样的红灯笼,一只手捧绿色如意,祥云衬底,五只蝙蝠十个寿桃环绕一周,寓意五福捧寿,整幅作品呈圆形,又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近两年,随着庆阳皮影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大,皮影不仅仅作为皮影戏的演出元素而存在,更以文化特色浓厚的礼品、纪念品的身份进入了市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年以来,张治文还精心构思、创作出了公益宣传作品《中华孝道》《迎客松》《大展宏图》《大鸡(吉)图》《金榜题名》《十二生肖》卡通系列等深得年轻人喜爱的皮影。
提到环县皮影,就不得不说道情戏。环县皮影演唱时使用的是道情戏,根据剧本情节,时而是欢快的花音、时而是低沉的伤音,既有悠扬的慢板、也有激昂的快板,酣畅淋漓地舒畅着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环县,几乎每个当地人都能张口唱上几句。但近百年来,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一种口传文学,却始终没有正规的剧本,多数为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流传,并在一代代艺人的传唱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而来。
窑洞里的艺术
年,为了系统整理环县当地道情皮影剧本资源,环县皮影保护中心的《经典剧目汇编》第三辑顺利完成印刷,并于去年9月底向全市广大道情皮影艺人和皮影戏爱好者赠阅。据了解,该书由环县皮影保护中心干部吴存军主笔,全体职工参与编写,书内收录了《飞龙剑》《包公卖布》《避尘珠》《龙虎报》《牡丹图》《紫霞宫》《报复楼》《三月会》《竹林会》《斩张会》10本传统剧目。
图谱是皮影制作的样式模板和图形参考。为了让环县皮影更好地代代传承,年,环县皮影保护中心还精心搜集、发掘、整理,完成了《环县皮影图谱》上、下两册的画册印刷出版前期的图片处理和文字注释工作,并已交付出版社,预计年第一季度正式出版发行。
政策支持,开启保护传承新路
年12月底,一则名为“环县艺人敬廷孝带七岁孙子唱道情皮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