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这件事,这里做到了

「本文来源:陕西农村网」

文化馨香处人间烟火情

——走进陕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陈炉古镇一角。   

薛宏权正用心制作皮影。(资料图)   

杨小兵正在雕刻石刻作品。

侯海峰正制作陶器。(资料图)

冬季的陈炉古镇。

本报记者王东宇文/图

11月18日,经评审和公示,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全国个县(市、区)、乡镇(街道)为—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省7地散落于三秦大地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脱颖而出。其中包括: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延安市安塞区(安塞腰鼓)、渭南市华州区(皮影)、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石雕)、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陶艺)、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石刻)、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龙舞)。

匠心独运的石刻、巧夺天工的石雕、精妙入神的陶艺、传唱不衰的陕北民歌……分布于我省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书写出多彩三秦。

“影”领新未来迸发新活力

世界皮影看中国,中国皮影看华州。华州皮影源于西汉,流传千年,在皮影界地位颇高。11月26日,记者来到渭南市华州区,华州皮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正带领他的团队演绎《老鼠偷油》《丝路风》,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薛宏权的工作坊,薛宏权手持动物皮影跟着音乐旁白的节奏上下左右摆动,一场《老鼠偷油》的故事开演了。“来,你们试试,这叫掰杆,也是演出当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薛宏权热情地演示起皮影的几个基本要领,眼里满是喜爱。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年从事皮影制作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以说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当时我特别喜欢皮影,就想着怎样才能把皮影文化传播出去。后来我想县城的人最多也是我最有可能实现的地方,于是我租了间房子,在县城宣传皮影。”薛宏权看着自己制作的皮影回忆说。

如今,薛宏权的皮影团队已发展到20余人,薛宏权高兴地说:“目前,我们华州皮影的展演已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等10个国家进行了展演,受到了来自国际友人的大力追捧。”

30多年来,薛宏权不仅让传统的皮影手艺走了出去,而且带回了新观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广华州皮影文化,传播华州皮影文化,让华州皮影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承非遗记忆守护千年石刻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乡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富平县宫里镇城建办主任崔卫华告诉记者。

11月29日,记者前往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路上一排排精妙入神的石刻映入眼帘。细看那一座座石刻,工整细腻、刀工强劲;图案亦静亦动,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尽显雕刻者的娴熟技艺。

“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石刻,它们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富平县60岁的民间石刻手艺人杨小兵追求“手艺”事业,用双手刻画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

来到杨小兵家中,眼前场景让人惊叹:地板上、茶几上、电视柜上……石刻作品无处不在。“这些石刻以体现人文历史居多。虽然家中杂乱,但是每当看见自己雕刻的作品,觉得一切都值了。”杨小兵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着作品。

从小受到父辈影响,年,杨小兵初中毕业后随父从事石材粗加工,并对传统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自己的绘画基础和对雕刻艺术的狂热追求,每天晚上杨小兵都会查阅书籍努力研究古代石刻精品和石刻文化。

“学习石刻艺术,到今年已经是第33个年头了。坚守一份事业,最重要的是坚守其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我希望能把石头利于保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传承好我们的中华文化。”杨小兵说,下一步,他打算甄选更多具有文化性、传承性的非遗石刻呈现给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薪火相传打造“陶艺文化”金名片

“罐罐垒墙墙不倒,瓷片铺路冲不跑。”在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这是流传至今的一句老话。

11月29日,记者走进陈炉镇,脚下踩的道路都是下面一家的房顶,当地有句话形容“你家的窑背我家的院,院内再把房子建”,基本上站在这家的院里低下头看那一家院子里的景象一览无遗。

“我们这里的陶艺有余年的历史,人人都知道陶器,家家都会制作陶艺。”铜川市工艺美术大师侯海峰说。

完成一件精致的瓷器,前后需要72道工序,需要极其精湛的技艺与多年淬炼的功夫,而真正能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其实只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工序。

“陶艺是人类智慧与美的结晶,做好延续则需要用心设计出每件作品的灵魂。”侯海峰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传承本土特色,侯海峰查阅资料,不断向他人请教。他曾用时1个月烧制成耀州窑双刀刻菊纹赏盘。

菊纹大盘是耀州窑代表性图案,此作品采用天然泥料传统手拉坯制作而成,其纹样采用耀州窑传统双刀雕刻技法,量器施艺,层次感突出,布局匀称美观,釉料也是采用传统天然釉料进行烧制,很好地体现了耀州窑瓷器传统的美。

古老的传统,精湛的技艺,在做好创作的同时,侯海峰还致力于传承家乡文化。

“我们陶艺人不仅要手艺过硬,更要传承好我们当地的文化。”侯海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作品,让陶艺文化走得更远。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陈炉人也正在以他们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新时代的脉搏之中。如今,陶艺已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多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命名,是对遍布在三秦大地民间的文化艺术一次又一次认可,一个个厚重悠久的民间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振兴路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