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东府,东临黄河,北依梁山,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极为丰富,提线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合阳县提线木偶戏是我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提线木偶戏在合阳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元素。
在合阳每逢大型庙会或者富裕人家的婚丧嫁娶,都会请上一台线戏班子,唱上几段,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吃踅面不看戏,不算到过合阳县”,在民俗专家史耀增的眼里,线戏已经成为合阳最知名的文化名片。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我国提线傀儡戏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渊源十分久远,相传源于汉兴于唐,历经汉、魏、北齐、隋、唐、元、明、清各朝,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历史趣味的汉代传说,为木偶戏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到了唐代,提线木偶戏成为了宫廷戏剧,所以直到今天,合阳线戏的脸谱仍然延续着唐代的艺术特点。
「文化渭南」合阳提线木偶戏:一线“提起”天下事
提线木偶戏,合阳当地人称之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小戏。据悉,早在明末,合阳提线木偶戏就走出了关中,进入江苏苏州、扬州等地。清乾隆之后,达到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合阳县就有线戏班社70余个。
合阳线戏艺人都是由农民组成,这些“半农半戏”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搭台唱戏,所以他们的地位并不像传统意识中的“戏子”一样身份卑微,他们都是进得祠堂的农民艺人。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余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根据提线的长短,可分为低线木偶和高线木偶,早期的线戏舞台约15尺。
党老先生说,由于合阳线戏为小戏种,要求一专多能,“说戏的”责任重大,一本戏中的生、旦戏由一个人包干,讲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因为唱腔激越,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合阳线戏不仅得到群众的喜爱,更是多次走出陕西甚至国外进行演出,年,线戏艺人魏天才、王忠绪等将全县优秀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阳晨光线剧社,也就是现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前身。年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我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
王宏民,合阳提线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同时也是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团长,有着40余年的从艺经历,他见证了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兴衰,更历经着合阳线戏的困顿与辉煌,那么合阳提线木偶戏经历了怎样的困境,又是怎样一步一走向新生,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带你走进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台前幕后,近距离感受提线木偶戏带给我们艺术魅力以及合阳线戏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