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行动指南,能够有效引领时代,能够积极指导实践、推动实践。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创新思维、开拓视野。文章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引领下高等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等音乐院校学科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任务,为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建设赋予新的重大使命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应当创新思维、扬长避短,有效地挖掘、整合当地鲜明的艺术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80多年前,一大批革命青年坚持理想,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经典文艺作品,推动了革命文艺的繁荣,孕育并形成了宝贵的鲁艺精神。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推动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继承弘扬、创新转化,助推人才培养开辟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本来是不忘初衷,善于继承是开拓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将其丢掉,一旦丢掉,就如同割断了精神命脉。但传承不代表原封不动、一成不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的特征,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②。沈阳音乐学院地处东北,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并且拥有优质的平台资源,包括“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东北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辽宁歌曲创作基地”等,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创作大量讴歌时代主旋律的高水平音乐作品。近年来,学院又增设“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人文艺术研究院”“东北音乐文化创新实验室”等新的科研平台,持续开展科学研究,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鲁艺人
年,为培养造就一批思维能力强、革命音乐文化理论功底深厚、艺术视野宽阔的理论研究人才,学院成功获批并实施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延安鲁艺音乐文化传承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组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的集中授课、田野调查、论文写作等环节,调研了10余处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基地,培养了30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鲁艺音乐表演和文化研究青年人才,将鲁艺音乐文化传播和研究的火种播撒向全国。
(二)根植传统文化,聚力非遗保护传承
东北大鼓是东北特有的艺术形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学院以《东北大鼓艺术流变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组织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东北大鼓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项目课程丰富紧凑、形式多样,由“东北大鼓演唱与表演”“东北大鼓三弦伴奏”“东北大鼓创作”“东北大鼓基础理论”四大板块构成,扩大了东北大鼓的美誉度与影响力。同时开展对评剧、皮影戏、海城喇叭戏等非遗传承人研培,扩大非遗项目传播范围。
(三)探索溯古塑今,提升艺术编演能力
红山文化是中国多年文明发展中积淀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学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投身于保护、传承红山文化中音乐舞蹈文化研究,并对红山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作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舞台剧目《红山女神谣》,全力打造红山音乐舞蹈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四)挖掘地域文化,融入创新发展元素
学院致力于保护传承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积极对接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创作排演大型舞台剧目《满秀》,全力打造地域特有民族文化品牌,全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推动满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向特色化、精品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加快满族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学院举办东北地域特色精品舞蹈展演,将东北音乐舞蹈文化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进行更富有全面、更鲜活、更生机的展现。
二、扎根人民、引领风气,力争科学研究跃上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的也是文艺,同时文艺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③。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应该以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服务人民为已任,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沈阳音乐学院建院82年以来,立足科学研究,一直坚持艺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排演大量彰显民族气魄、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一)推进成果转化,创编复排《星星之火》
学院举全力创编复排《星星之火》,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的歌剧,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并进行了全国巡演,成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同时获批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经典剧目展演,荣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民族歌剧”荣誉奖牌、辽宁省“第十四届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此剧的创作排演提升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最大化扩展了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推动了文化产业与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助推城市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二)精品奉献人民,唱响时代主旋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学院以辽宁省歌曲创作基地为平台依托,创作了组歌《放歌新时代》与声乐组曲《振兴之歌》,这两部作品以优秀的音乐文化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获批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项目。这是艺术性、时代性、欣赏性有机统一的音乐艺术作品,以音乐艺术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三)歌颂国家英雄,创作抗疫歌曲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医护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危急时刻,医务工作者担起了神圣的使命。面对疫情,辽宁省委和学院党委号召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斗争中,学院师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创作数十首抗疫歌曲,用歌声来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其中《我要你平安归来》讴歌了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他们真挚的敬意与关怀。
(四)追忆伟人风采,文艺讴歌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期,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④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学院创作排演舞台精品剧《翔宇》,用文艺传播奋发进取的正能量,以此打造伟人品牌文化,追忆伟人风采。该剧在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中展出,获最佳剧目、最佳编剧、最佳导演3项大奖。
三、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践行服务社会取得新突破
沈阳音乐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辽海讲坛、中小学教师培训、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训、老年艺术培训班艺术惠民系列活动,提高全民艺术素质。
(一)倡导和谐共生,创作音乐剧《鹤之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⑤沈阳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鹤之缘》是其思想的真实写照,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缘”字,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三种积极和谐的关系有机串联起来,倡导人类、社会、自然界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成为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高度融合的成功典范。《鹤之缘》在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得最佳剧目等多项大奖。
(二)强化校企联盟,实现“政、校、行、地”协同发展
年9月,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成立“辽宁省乐器产业校企联盟”,联盟成功举办了2次乐器展会,2次毕业生招聘会,3次全国钢琴修造专业教育论坛,分别与营口市政府、营口市教育局、营口市中专学校签订文化发展战略协议和联合定向培养协议,建立联合培养定向教学基地和生源基地;与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营口分厂)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与营口多家钢琴厂联合开展钢琴制作技术的改造升级项目,共同申报国家专利;依托辽宁省乐器产业校企联盟,促进高校、人才、企业、市场直接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科技进步、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深情歌唱祖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典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沈阳音乐学院,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院深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举办“思政+艺术实践”“我和我的祖国”巡演系列音乐会;走进企业员工、医护人员、环卫工人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讲教唱活动;走进学校、走进乡村,打造红色文化轻骑兵品牌,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拍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MV,用激情唱响这部红色经典。学院还以此为创作主线,创作排演大型交响音画《我和我的祖国》,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上,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展示,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辽宁省援助新疆的对口地区是塔城,为实施文化援疆、文化润疆计划,学院先后与新疆塔城市人民政府、塔城师范学院签约,对塔城艺术人进行系统培训,开展点对点服务建设,为构建新疆塔城手风琴之都提供助力,并在学院内部建立手风琴博物馆,助力服务社会及艺术交流。
四、打开束缚、勇于突破,促进合作交流呈现新面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⑥。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一直注重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专家,为培养国际化艺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合作,推动中外艺术教育融合
学院将“地方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举办“一带一路”音乐文化展演暨国际大学校长论坛,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学院的院长参加论坛,进行了关于中外音乐艺术教育大融合、大发展的讨论。为弘扬民族文化,学院举办“丝路乐扬‘一带一路’”民族管弦音乐会等高水准音乐会,传承丝路精神。学院通过“一带一路”国际音乐教育联盟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原创音乐发展联盟,与举办“沈阳之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增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进辽宁文艺的国际化进程。
(二)推进国际对接,建设开放合作高地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年学院领导出访俄罗斯,访问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与索科洛夫院长签署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家教学中心,定期聘请国外专家、教授来院为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授课。通过两院合作的不断加深,互学互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中俄文化共同繁荣。在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评选工作中,沈阳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家教学中心项目获批年教育厅长突破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等音乐院校建设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沈阳音乐学院将继续秉承“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建设一流教育体系,培养拔尖艺术人才;加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整合音乐教育培养合力;加强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繁荣区域文艺,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工程,繁荣国家文化事业;构筑国际一流的音乐艺术展演与交流平台。未来我们将创作演出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民族气魄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回馈人民。
作者简介:季惠斌,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主编,《音乐生活》主编,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红色音乐文化和高等教育。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