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名称: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编号: Ⅳ-91
类别: 传统戏剧
地区: 河北省唐山市
年龄:不可考,约~岁
年,唐山皮影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唐山皮影戏TANGSHANPIYINGXI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演员分工
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 拿、贴、打、拉、唱 五种分工。 其中有拿线师傅(操纵)二人,鼓板师傅一人,还有演唱的演员和伴奏演员(拉四胡的兼吹喇叭、打堂鼓)。 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 辅助操作的人称“贴线”,对操纵人的统称叫“拿线”。 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三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 操纵者要有“ 握如千钧,动似鸿毛” 的功夫。
皮影剧本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多部。其中“连台本”有多部,单本剧也有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
《五峰会》选场 腔调风格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还有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唐山皮影戏的伴奏分文场、武场两部分。 文场称“拉”,武场称“打”。 传统影戏,专职文、武场伴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板鼓师傅,兼打鼓板、钹、锣; 一个拉四胡的,兼吹喇叭、打堂鼓; 其它打击乐器如小钹、手锣,由演唱兼奏。
道具制作皮影的雕刻要经过 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 几个步骤。 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
人物造型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 人物造型分为 生(文、武小生)、小(旦)、髯(老生)、大(花脸)、花生(丑) 等。 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起源与发展QIYUANFAZHAN关于唐山皮影戏的渊源,较早的说法是生产于金元时期,但未找到记载的资料。
关于唐山皮影戏的最早记载 是 年发现的署有“明万历乙卯年”抄写的 影卷《薄命图》, 内容为张彦和白玉楼悲欢离合的故事, 剧中不仅行当齐全,而且各种词格皆备, 可惜真迹已经失传。 目前唐山博物馆珍藏的《薄命图》为手抄卷,出自于民国年间。
▲《薄命图》手抄卷
据史料记载,唐山皮影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 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 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 “驴皮影”、“皮影”。
清代是唐山皮影的极盛时期, 在当时皮影班社遍地开花,唱影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逐渐成为名门望族用来消遣的娱乐活动。
清代《永平府志》中描述: “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 ” 可见看皮影戏已成为老百姓逢年过节的重头戏。
民国初年, 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 等戏班十分受人们喜爱,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远扬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灌制了大量唱片, 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
如今,唐山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世界各地同行和观众的赞誉, 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皮影戏作品PIYINGXIZUOPIN《三打白骨精》
《鹤与龟》
唐山皮影戏的传承延续着 口传心授 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
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 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 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你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吗?欢迎分享,重温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醒游客:出行前及时了解出发地和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合理安排行程,选择预约错峰出游。在旅途中,加强个人防护,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出游环境。乐享冀畅游冀
-End-
来源唐山文化旅游推
荐
阅
读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