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西高铁开通运营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蓝暖男”带您走进宁县,去探寻美食、美景及老一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城的故事,开始了
宁县,四塬辐辏、三河交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是钟灵毓秀的北豳古城、人杰地灵的人文古郡,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
宁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项;石雕艺术、皮影雕刻技艺、戏剧头帽制作技艺,是非遗园地光彩夺目的“三朵金花”。宁县二中图书楼前安放着一尊孔子像,雕像神态温和自如。这尊雕像正是宁县省级石雕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庞清河的作品。
走进湘乐镇石雕艺术大师庞清河老先生的家,在他家半明半暗的地坑院,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石雕艺术作品,或躺或立,土埋草掩足足三、四百件。
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上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下至清代和民国,历史跨度二十万年之久,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太昌镇戏曲头帽的第三代传承人杨维勤老师是杨氏第三代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学习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纹样多来自清朝时期的图案,作品注重古法传承,立体感强,色彩艳丽。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收藏了杨维勤的四件作品,年荣获庆阳市“第二届民间文艺山丹花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奖。
宁县戏剧头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感染力强,深受观众喜爱。制作技艺堪称宁县非遗文化中的一顶端庄华丽的“凤冠”!
庆阳皮影是陇东皮影的一个分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宁县瓦斜乡杜氏皮影继承了庆阳皮影的特色。
杜氏皮影的传承人杜一峰出生于皮影世家,是皮影艺人杜景儒的长子,自小受父辈熏陶,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刻皮影了,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一起雕刻皮影戏箱。并与父亲生前好友什社科研所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哈德曼长期合作,作品远销海外。
杨自学,瓦斜乡东风村人,高中毕业后,拜师杜景儒。与杜景儒的女儿杜腊梅终成眷属。年,杨自学、杜腊梅夫妇与著名民俗专家王光普先生合作,将四大名著人物雕刻成皮影,远销海外。
年9月,在“冀东油田杯”唐山皮影艺术展演中,杨自学夫妇代表甘肃省同全国多名艺人同台竞技。杨自学现场雕刻表演荣获“神刀”二等奖,作品展览获一等奖。杜腊梅获“神刀”三等奖,展览获优胜奖。
宁县民俗文化产业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刺绣、皮影、石雕、剪纸、戏剧头帽、泥塑、擀毡、灯笼等,其中刺绣、皮影、石雕被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称之为“宁县三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承载着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灵魂的归属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非遗传承人不仅是血脉和亲情的传承,也是一个个农耕文明的标识和记忆符号,更是一条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纽带。
高铁的开通,是美好生活的“幸福路”、是发展的“开创路”、更是我们的“小康路”;“蓝暖男”在宁县自如穿梭,为宁县“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提供运力支持。
(作者程露)
作者/来源:宁县融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