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实习记者徐玮)几块方布,两张方桌,竹竿搭成简陋方屋模样,灯下,密鼓紧锣,你和我唱,深情浪漫,神色飞扬。他清了清嗓子,只听一声悠扬洪亮的唱词,锣鼓响同吆喝声押韵,头顶光与身前影互文,这里是皮影艺术家们手掌中热烈而滚烫的另一个世界。
“本御出朝,山奔地摇。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龙搬角,遇虎拔毛!”记者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三峡皮影非遗传承人何仕红和他的团队表演的皮影戏《杨家将》里的《长生草》选段,深情讲述的是北宋时期杨家将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热血故事。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十一二岁起接触皮影,至今已有20余年,何仕红感慨道,年轻时也曾因家庭特殊原因想过放弃这门谋生艺术,像许多青壮年般转而投身于大城市谋寻新出路,但最终他还是被内心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毅然决然回归老家,重新沉浸于皮影艺术事业中。身为传承链上较为年轻的引领者,38岁的何仕红也曾囿于阻碍,困于挑战,在这条漫长的守护皮影非遗艺术道路中,现实是多变的洪水猛兽,疫情是难料的深井渊薮。
“到底该如何挖掘新的东西?到底该如何发扬传承下去?”镜头前的何仕红双手合握相互摩擦着,眼里是困惑的底色。如今中国皮影艺术想要更长远地发展,何仕红观察到路上有明晃晃的荆棘丛:首先,当代年轻人对传统非遗文化保护兴趣缺乏,世界各类职业形形色色,行业间“内卷”“反卷”现象更迭无穷,皮影非遗艺术传承面临失传风险。其次,客观来看,皮影非遗艺术培训时段较长,作为谋生之道艰难,且并非人皆可纳入培训人选,要懂唱词、识音律、不怯场、存天赋,皮影非遗艺术实需真正持之以恒、笃志不倦之人方能铁杵成针。宏观来看,在世界疫情大流频繁回潮之际,皮影非遗艺术虽已得国家的重视,但如何更好地帮助皮影非遗传承人挖掘人才、寻找故事、创新方法、延绵传递,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们,从传统来,走到现实的世界去,传统与现实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连结,这是他们作为创作者,需要回答台下,也回答自己的问题,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在皮影非遗艺术传承链上,有人停滞,有人逃离,有人禁锢,有人成长,而三峡皮影非遗传承人何仕红和他的团队,始终如大山松柏般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