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羽和楠木正成为例,探析中日忠义形象有

中国和日本都曾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十分重视忠义,也就是所谓的忠君义友,可以说,忠义二字是深深刻在中日人民心中的,是人们行为处事的一项标准和原则。

关羽是中国忠义形象的代表性人物,而楠木正成则是日本忠义形象的代表性人物,在各地国内不同地区受着不同程度的供奉和解读,关羽和楠木正成的事迹在后世的传承中逐渐被神化,他们的形象也渐渐高大伟岸起来,人物也更加符号化。

关羽形象在史书、戏剧、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但稍有不同,其中史书记载相较之下,更为客观,但戏剧和文学作品却比较夸张,有很多人为创造的因素,这实际与戏剧、文学作品希望创造冲突的设定有很大关系,但关羽正成正是戏剧和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才使得关羽的忠义想象传向民间,传向日本。

楠木正成参加了倒幕运动,因为有功绩被尊称为“大楠公”,他的忠义形象源自于他的战功和殒命沙场,由此使人产生了惜才之感和遗憾之感。

一、关羽及其忠义形象

1.不同媒介记载中的关羽形象

关羽作为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先出现在史书记载中,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卷三十六)》,其他史书中也有记载,但陈寿的《三国志》作为官方正史,传播得更广,也比较有影响力。

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形象已经被“立”了起来,之后,《三国志》又记载了关羽与张辽之间的对话,此时,张辽劝关羽归顺和效忠于曹操,但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关羽的基本事迹在《三国志》中已经被记载下来,到处彰显了关羽的忠义精神。

戏剧中的关羽通常是红脸长髯的忠义形象,乾隆时期的《鼎峙春秋》就有很多场合描写关公,将关羽的忠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清代之前的元曲、杂剧、北宋的皮影戏等都有关羽的出现,被尊称为“关公”。

京剧还为关羽开辟了独有的行当,即“红生”,是生行中特有的形象,在脸谱中,关羽的形象是红色,这是一种“醉”红,意即关羽醉酒后的状态。程长庚后来改关公为“重枣脸、丹凤眼、卧蚕眉,研墨和朱,细心描画,开脸之美,一时无匹”。在京剧中,关羽的“五绺”髯口是关公形象特有的,被称为“关公髯”。

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形象毫无疑问也被夸大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和《单刀会》等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形象都被夸大和再塑造了,成为一个带有历史真实感的关羽。通过文学作品的再加工,关羽的勇猛和忠义被放大,《三国演义》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情节时,有云:“(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可见,关羽形象毫无疑问经过了夸大和再加工。

2.关羽的忠义形象及其神化之路

在史学、文学、戏剧等不同媒介的记载中,关羽的形象不断走向神化,其忠义形象却一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三国志平话》记载:“生的神眉凤目,虬髯,面若紫玉,身长九尺二寸”,从记载来看,《三国志平话》对关羽形象的记载又已经出现了夸张成分。

《三国演义》记载的关羽形象同《三国志平话》中类似,带有夸张成分,“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的忠义形象和神化之路有官方支持的成分,而且官方为了塑造基本一致的民间信仰,参与了对关羽形象的加工和再塑造,最典型的就是官方主持的关于祭祀,这主要是在战争前的祭祀,将关羽视为战神。

民间将关羽主要是为保护神和财神,尤其是港台地区将关羽视为财神进行供奉,而且在帮派汇集之地供奉关帝,以显示本帮本派的忠义。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关羽的祭祀就有很多,希望通过宣扬关羽的英雄事迹和忠义形象,促使地方军事将领和藩镇使节能真正忠君爱国,所以关羽就进入了武庙,飨后世香火。

宋代时期,关羽的形象正式成为神,宋徽宗还曾将关羽奉为“崇宁真君”,崇宁三年,关羽又被奉为“崇宁至道真君”。元朝时期,关羽被封为“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时期建立了专门的关羽庙,还将关羽定为武庙主神,与文庙的孔子相呼应,姜尚的武庙主神地位就被关羽代替了,而后关羽又被封为“武圣”。

二、楠木正成及其忠义形象

1.文史著作中的楠木正成形象

楠木正成在文学和史学著作中的形象有较大差异,日本史学著作《历朝要记》、《大日本史》、《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著作中都有对楠木正成的记载。《太平记》、《碧山目录》等文学著作都有对楠木正成的记载,对其形象的描述也有很多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总体没有脱离历史人物的真实感。

《太平记》中记载楠木正成的出身:“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橘诸兄的后裔”,但是很多人对《太平记》中记载的楠木正成的出身有疑问,认为楠木正成以家系论的确是出身于伊予橘氏,但若以血系论的话,那他就应当出身于越智氏。

根据《日本外史》记载,楠木正成生于永仁二年,楠木一脉源出以橘诸兄为始祖的橘氏,出生于河内国石川郡赤坂村,由于其家族早已结成武士团体,并与北条氏对抗,所以被称为河内国“恶党”。

与文学著作一样,史学著作中关于楠木正成的出身也有不确定之处,很多人也对《日本外史》中的记载心存疑问。

楠木正成的忠义形象源于他的忠君爱国,早年他参加了后醍醐天皇发动的倒幕运动,在后醍醐天皇的新政权中,楠木正成备受重用,本有大好前程,但不料足利尊氏叛乱,后醍醐天皇只能派楠木正成前往抵抗,结果壮烈牺牲,足利尊氏对楠木正成之死非常伤心,还收敛了楠木正成的头颅并送回其家乡安葬。

江户时代末期和明治时代初期的西乡隆盛曾为楠木正成作诗,以感慨其悲壮和忠义精神,“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载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2.楠木正成的忠义形象及其神化之路

《太平记》对楠木正成的出身记载更加奇幻,指出楠木正成的母亲在怀孕前,受天神托梦得子,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出身,在中国只有帝王才享有这样的加工和再塑造,普通将领是不具有这样的资格的。然而,楠木正成在后世编纂的《太平记》中却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可见其形象在民众心中的伟岸程度。

《太平记》对楠木正成的神话记载还有很多,例如楠木正成被天皇召见,作者将其描写得神乎其神。据说,天皇夜间做梦时,两个扎发髻的儿童忽然出现,告诉天皇,树苗下的朝南座位是为天皇而设的,让天皇暂居那里,说罢,两童子飞到天上去了。经人解梦,天皇便认为带有“楠”字的武士可以保护自己,让自己有一方之地以安身立命,于是楠木正成就被传召前往。

三、总结

楠木正成作为日本历史上三大“末代”悲剧英雄之一,他的神号是“南木明神”,在日本被当作是忠义形象的代表人物,他的忠诚勤王事迹被日本人传诵,而且还在任职期间,帮助民众,使得民众对其充满敬仰之情。

但同时楠木正成的悲壮事迹又使民众对其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