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广东影戏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宋末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到明代,影戏在海陆丰地区已颇为盛行。清代澄海人李勋《说诀》卷十三载:“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舞蹈应节,较之鬼儡更觉幽雅可观。”说明清时影戏流行的情况。清末由于白莲教兴起,清庭诬影戏艺人是“悬灯匪”,影戏受到空前大劫。
造型陆丰和闽南的皮影早期造型用羊皮雕刻。至清代末期,潮州兴起纸影戏。《韭庵笔记》说:“潮郡纸影也佳,眉目毕现”。纸影又反向传播到闽南漳州、龙溪地区,所以在民国时期,这里的影偶皆用厚纸片(马粪纸或牛皮纸)雕镂,后以沙牛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旦角两臂下端用布帛制成,虽少关节,动作却能柔和而又多变。旧时影身内部不镂空,直接涂上颜色。海陆丰影戏有“大头坎”造型,他的头颅很大,前额很突出,后脑拖一条发辫,着马褂,作绅士打扮。为广东其他地区所无。影人的身段装饰与潮汕剪纸、影灯等民间艺术结合,富有地方特色。
唱腔陆丰影戏尚白字曲,以福佬方言(属闽南语系)演唱,唱腔结构为曲牌连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名称大多失传。唱腔中也有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板曲的“易语而歌”。它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以拉腔唱“啊咿嗳”。年后,影戏进行了改革,除了改编的传统剧目如《三借芭蕉扇》、《白蛇传》等仍采用经改造的传统唱腔外,其它剧目大多以海陆丰民间音乐作素材来改编创作,如《战恶鲨》采用渔歌、《鸡与蛇》采用钱鼓舞曲、《龙宫借宝》采用正字戏音乐、《龟兔赛跑》等采用现代音乐等。乐器除沿用传统乐器外,增加二胡、扬琴、三弦、琵琶、笛子、大提琴和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