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起寂寞的影子林清玄乡愁中的故乡,皮

微薄的身躯刻划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观众静候在我的眼前,灯光闪耀在后面我碎碎念,唱念做打喜怒哀乐,让你妈妈扭一下,记得跟着,锣鼓点。-周杰伦《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清玄的《拎起寂寞的影子》,来感受皮影戏的魅力。林清玄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文章多次被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林清玄的知名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等,《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新台币的销售记录。我们看了很多他的散文集,然而这本《拎起寂寞的影子》却是和以往的散文集都不同,这本书记述了林清玄先生作为新闻报道者所体验的生活。他质朴的文字渗透着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这些台湾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也在他的笔下令人神往。每次看完林清玄的书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带我们回望过去,情怀依旧。本书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乡村的脸,后半部分是都市的脸。因为我个人对戏曲稍有了解,尤其是京剧、黄梅戏以及河南豫剧,所以我对第一部分的内容,乡村的脸尤其印象深刻,我从这部分内容中看到了皮影戏这种民间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说起皮影戏,不由地想到了电影《活着》,电影中将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出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见证了富贵的一生,同时预示了富贵的一生,就如皮影一样无法操纵自己,只能被人操控。在林清玄先生的笔下,我带着好奇的眼光望着这片土神奇的土地,包括它的文化传统以及风貌风土人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现实生活中,我没有看过皮影戏,只在博物馆看到过皮影的展览,看皮影戏也是通过电视或者电影看的。老公是农村的,他小时候在村里就看过皮影戏,相比之下,我觉得城里人挺可怜的。皮影戏在光复三十年后第一次在台湾演出,可说是盛况空前,三百张椅子坐满了八成,我们以为那是热情的观众,是观众对皮影戏的热爱,可是我们哪里知道,来观看的都是从来没有看过皮影戏的人,没有看过就无法谈到欣赏,只能说是看热闹吧。此时的林清玄很失望,他心目中,台湾的民间文化是需要有人来传承的。不光观众看不懂皮影戏,就连皮影戏比赛的评委都没有看过,这又该如何评呢?林清玄开始带领我们,从皮影戏历史、现状、原因、演员及传承五个方面,让我们意识到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皮影戏的历史皮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也是地方戏中的最小剧种,它一般由五或六人组成。六人中,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一个演主戏、一个唱曲、一个拉胡琴、一个控制灯光及其它杂务。皮影戏麻雀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因此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形式。据民间传说,台湾的皮影戏是由潮州一位有名的艺人阿万师,随郑成功军队将皮影戏带到台湾的。清朝军队进入台湾后,阿万师为了避难,来到高雄,皮影戏才在台湾开始传下来,慢慢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也演变为今天这样子承父业、代代相承的传统。最鼎盛时期,皮影戏人都是以演戏为专门职业的,看戏的人多,听戏的人也懂,所以才能有皮影戏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皮影戏的现状以这次皮影戏比赛为例,看戏的人不懂,评委不懂,那么演出的人,是什么心情呢?林清玄生出深深地感慨,皮影艺人卖命地在演出,可是,竟然找不到一个看懂戏的人,找不到一个相知的人,他们的心中该是多么地黯淡啊?年纪较轻的人已经很难看懂,看懂的人又相继去世这成为了皮影戏的现状。况且,近些年来,受到经济形态转变的影响,电视、电影、广播、手机相继进入乡间,这些传统的地方戏,也不再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于是日渐没落。皮影戏没落的原因皮影戏这么独特的民间艺术走向没落,可是说是很痛心的,林清玄在说到这段的时候,想来心情也很沉重吧,那么没落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①听不懂、看不懂因为听不懂或者是说能看懂的人不多,造成了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市场需求不再这么旺盛,剧团的维护,维持皮影的日常以及演出所需要的人员,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没有演出、没有经费,人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条件,于是演艺人员纷纷改行。②没有徒弟90岁的老人蔡龙溪,演了76年的皮影,10年学徒,从鼓到锣,再到胡琴,再到唱戏,他收了9个徒弟,8个已经去世,剩下的一个还改了行。现在他没有传人,没有徒弟,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学习皮影戏,而转行做了其他工作。③潮州口音,很难听懂皮影戏自进入台湾后,一直按照潮州口音唱曲,也是按照历史原原本本的演出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也是皮影戏没落的原因之一。④难以维持生计一日宰九猪,九日无猪宰,皮影戏演出一次虽然可以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可是几个人平分后就所剩无几,而且一年只有十场左右的演出,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就像是皮影艺人张天宝所说:我们兄弟以前学皮影戏,是想守住祖先的家业,也就一年度过一年,后来却像是走进一个无底的陷阱,万丈深坑,一年演不到十场戏,简直无法生活,只好下决心转业了。在皮影戏比赛的现场,林清玄先生采访观众,就连白发苍苍的老戏迷都不知道皮影是用什么做成的,当林清玄告诉他们,皮影是用牛、羊、驴皮刻成的,再用铜油和油彩绘上颜色,这些老戏迷却一个个瞪大眼睛问:牛羊驴皮怎么能动呢?于是,林清玄以自己对皮影戏微薄的认识告诉他们:戏尪仔分为头、腕、手臂、身、腿各部分,再用线头穿连起来,身体与手臂各穿孔,插一根小棒以便灵活的旋舞,颈、手两部分则可供安插适当的头和武器。由于是兽皮制成,难以惟妙惟肖,又由于不能惟妙惟肖,所以更有一种朴拙的美。观众是新奇的,他们很难看到皮影戏,所以对此有着很浓厚的好奇和兴趣,演出当中,他们还会跑到戏台的两侧,看到皮影以后兴奋的张口结舌。无论是观众还是评委,还是林清玄本人,从这些人的表情和说辞上,已经预感到了这个民间艺术即将走向没落。皮影戏的演出者在林清玄的眼中,每一位皮影表演者都深深地热爱着这项民间艺术,他们把自己融入到皮影艺术中,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似乎都带着表演的音韵,是他们真实的本人与皮影中人物相似,还是已经把皮影中的人物已经融入血液,和自己融为一体了呢?高雄年纪最大的张井泉张井泉世代单传,他锣、鼓、拉胡琴、唱样样拿手,他唱潮州调,加上两排牙齿全部落光了,我们并未听知他的唱曲,只感觉一连串生动的韵律在耳边跳动。协兴皮影戏团主演张天宝张天宝世代单传,也是锣、鼓、拉胡琴、唱样样在行,可是一年演出只有十场,根本维持不下去生活,凭借一己之力想要把皮影戏传承下去太难了,于是改行,重谋生路。最幸运的传承人张德成张德成是皮影戏传到台湾后的第5代传人,在长达多年皮影戏传承中,他们一家几代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第二代传人张旺,把一代的三奶坛皮戏团改名为新德兴皮戏团。第三代传人张川,不光整理了剧本,还改进了皮影戏的操作方法,将三棒的操演改为两棒,用电石灯代替了油灯。第四代传人张叫时,把皮影单调的颜色涂上了艳丽的色彩,还用电灯取代了电视灯,创造了很多新的剧本。第五代传人张德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了皮影戏中,同时做了很多的改良:把一尺高的皮影改成两尺,增加演出的效果。只有侧面的皮影改为斜面,具有立体感。把只有4尺的影窗改为8尺,适合更大型的演出。映照的电灯从两个增为四个,再加上五彩灯光,舞台的效果更加的绚丽和夺目。张德成是真正热爱皮影艺术的,他执着的不断想、不断创造,希望能研究出一套现代人能欣赏的皮影戏,他所带领的东华皮影剧团也在台湾皮影戏影坛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在他的带领下到处巡演。皮影戏的传承人许福能许福能是一个专业的皮影戏表演者,然而,他却没有传承者,没有一个中国徒弟愿意跟他学皮影戏,反而收到了一位法国巴黎的年轻人的来信,希望能跟随他学习皮影戏,这可能是民间艺术消失的一种坏兆头。正是因为有这些热爱皮影戏的人还在坚持守护着祖先留下的艺术瑰宝,才能使这种民间艺术传承到今天。皮影戏的传承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这么好的艺术形式,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目前,台湾的皮影艺人,根据现状已经进行了一部分的改革。首先,把皮影戏的唱腔和音乐整理出来,使它有一个可遵循的原则,一方面利于推广,一方面,对于听不懂潮州调的,可以考虑在影窗下放一排字幕,帮助大家辩字听声。其次,整理皮影戏剧本,把剧本中的文言文,尽量说的口语化,这样的白话版,有助于把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角色着想。再次,故事的表演内容,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剧本,从来没有过改动过,这些在正史或者野史中取得的资料常年表演,没有新意,所以应该创造新的故事,让皮影戏适应现代社会的脾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最后,皮影戏的道具部分需要进行改革,皮影的头和身体虽然可以互换,但它只能单面演出人物,这样就显得比较单调,在演出过程中无法把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所以,如何让皮影戏人物更丰满,这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皮影戏的传承不仅需要皮影戏表演者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也需要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