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柴伟梁在写《谈迁传》的时候,我们了解到,明代史学家谈迁的先祖是在河南开封的。谈迁的先祖迪功郎谈肇因避靖康之乱,于南宋初年率全家南迁,至临安的盐桥(今杭州市上城区界内)定居下来。后因避元兵,又迁居海宁盐官。谈迁家族的迁移不是偶然的。当时南迁成为潮流,“威盛、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宋史·本纪》)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宋皇室南迁,官员、世家大族等随之南下;二是南宋建立后,北方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而由于北方兵民和南方抗金志士的合力抵抗,长江以南局势相对安全稳定,所以工匠、农民等中下层百姓也纷纷南下。据绍兴十九年()统计,南方人口万,至淳熙六年()已达万,20年时间增加了将近一倍。北人南迁为南方提供了众多的生产人手,加速了当地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也促进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文化的繁荣,并和江南文化交融汇合形成南宋“宋韵”文化。安澜园复原图(张镇西提供)。比如杭州话。杭州话虽属吴语太湖片方言,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相较于其他吴语方言有更多的中原语调,整体风格偏硬,结尾处多带有儿化音,如耍子儿、搞搞儿、筷儿等。从东京开封府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可知,北宋时的汴梁(开封)话有着丰富的儿尾。杭州话是中原方言和吴越方言融合的结晶,其原因应该是宋时以河南人为代表的大量中原人迁居杭州的结果。杭州话的传承和使用,是一部活的历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表演巧妙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汉,起初活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一带。宋室南迁时,皮影戏进入浙江。吴自牧的《梦粱录》(模仿《东京梦华录》创作的专记南宋杭州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史著作)提到当时有“弄影戏者”,说在汴京时皮影还是用素纸雕形,传到南方后改为羊皮雕形,彩色妆饰。可见杭州的皮影戏是在北方(开封)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后来,皮影戏在海宁等地得到传承发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海宁南关厢有皮影戏演艺中心定期展演。海宁皮影戏演出。又比如图书事业。南宋时浙江的雕版印刷业、出版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南北良工汇集,刻书既多又精。官刻书以杭州为中心,南宋国子监于绍兴九年()开始刊印经史,成为全国的范本;浙江各地府州坊刻书、私家刻书多超越前代,成为全国刻书中心,如岳飞的孙子岳珂是当时刻书家的代表。藏书方面,杭州的秘书省和皇室宫殿藏书盛极一时;私家藏书中,北人南迁又使浙江多了一批著名藏书家,如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吴兴周珌家族等。宋时北人南迁并受江南文化的滋养,为江南积累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以海宁为例。谈迁虽只是一个乡村秀才,但他穷其一生编纂了《国榷》,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海宁唯一一位“状元”张九成的祖籍也是河南开封,他于南宋绍兴年间参加殿试摘得“状元”,后来成为“横浦学派”的创始人。有“一门三阁老、五部六尚书”之称的“海宁陈家”,同样是宋时从北方迁来,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载:“余家系出渤海陈氏。宋时以勋祖随高宗南渡,籍临安。”其中的一支迁到盐官定居,后来逐渐发达,成为显族。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祖先亦是在靖康之末从山东南迁而来,据清道光年间所修《海宁安化王氏宗谱》记载:“王沆为太子晋(王子乔)第五十五世孙,本山东青州人,其祖父王禀与父亲王荀均为抗金志士,为国死难。北宋靖康末,王沆避兵祸至江南,在盐官长平乡(今海宁伊桥)结草为庐”。王国维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安澜园遗址(张镇西提供)。北人南下,也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这次从上海出发的三位姑娘,访古足迹中有几处有着北人的痕迹:如苏州斜塘土地庙朝北,据说是为了怀念故土;沧浪亭的主人苏舜钦本是北宋开封府官员,罢职后移居苏州而建沧浪亭。北宋末年南下海宁的王沆也在盐官建造了私家花园,后几经扩建,成为名闻天下的安澜园。建炎四年(),袭封祖爵的安化郡王王沆赐第盐官,建王府,竖安化坊,建造了附属于住宅的花园,成为南宋著名的私家园林。明代以后,该园为海宁陈家所有,经陈与郊、陈元龙、陈邦直等几代人的精心修葺、扩建,成为“浙派”园林的代表。该园虽历经变革,但园内景点,如“曲水流觞、赤栏曲桥”等仍有宋代以来的承继脉络,还可想象当初王沆和张九成等名儒一起在此吟诗作画、风雅唱和的情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驻此园,赐名“安澜园”,并在北京圆明园中仿建,使该园名声更盛。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里说“(安澜园)园林之胜,似不输于曹雪芹笔下之大观园”。道光以后,安澜园渐趋式微。现仍有少量遗迹,供游人观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