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机缘与巧合是怎样将皮影戏传承到了曹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他的皮影戏曾在央视农民新春联欢会西吉专场舞台上与全国观众见面,女儿曹玉萍不仅将皮影戏继承了下来,还受聘于国家5A级景区——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参加演出。儿子曹永归作为第二代传人,已经承接父亲的技艺。在发扬、传承皮影戏的道路上,曹志勤和他的儿女们还要走很长的路。宁夏西吉县震湖乡陈岔村的曹志勤老人,学皮影戏,更多是机缘巧合。我们现在虽然无法考证皮影戏何时在六盘山地区扎根,但20世纪50年代,西吉县已有近百个自发形成的农民皮影戏班。农闲时节与庙会节日,皮影戏成为人们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曹志勤第一次观看,就喜欢上了。真正开始研究它是怎么玩的,是在一个春天的傍晚。听说村里要唱皮影戏了,他把锄头一扔,紧走慢走,来到临时搭建戏台子的地方,看戏的人已经把戏台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他钻进人群里,挤到最前面。烛光照亮白布,秦腔故事《李翠莲大上吊》唱了3个小时。曹志動一会儿钻到舞台左边,一会儿移到右边,将幕后两位师傳的“挑线子”绝活学了个七七八八。几天后,他和唱皮影戏的混熟了,找到其中一位,拜师学艺。师父看中了他的秦腔底子一一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多取自秦腔曲目。其实,在这之前,曹志勤学习、演唱秦腔已经整整有9年的历史了。曹志勤悟性好,跟着师父实地演出了3场,便允许独自登台。那是九月九庙会,他要唱《包公三下阴》。“第一次,我紧张,害怕挑线子时,皮影小人捂不到帽子,捋不好胡子”曹志勤说。他只唱了这一场,“文化大革命”就来了。“破四旧”轰轰烈烈展开,皮影戏不准演,皮人被一把火烧了。还是一个春天,曹志勤藏在围观人群里,偷偷从成堆皮人里抽出两个,用棉衣裏住快步回家。他在自家田埂上挖了一个坑,用路上捡的牛皮纸包住皮人,埋好后拿铲子做了一个记号。此后十余年,曹志勤连唱带导秦腔样板戏,但心里一直记挂着不见天日的皮人。到了年后,皮影戏解禁,他兴冲冲挖出皮人,去找师父,想重新搭班唱戏。那时师父70多岁了,眼睛昏花,双手也不再灵便。师父对曹志動说:“我老了,现在戏班发展壮大就靠你了,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将皮影艺术传承下去,绝不能让它就此失传。”曹志勤着手重振戏班。召集人马并不困难,难的是搜集足够多的皮人。他四处托人找寻,并花了多元添置了十几个新皮人。隔了很多年,重新开张的皮影戏,勾起了人们曾经的记忆。在那个年代,他的戏班一年可以演出几十场,场场爆满。“老人、年轻人都有,站在距离戏台只有半米远处,看得津津有味,中途没有人走开。”曹志勤分外怀念那段时光,“现在再到村镇表演,从幕布两侧往外看,半小时不到走一拨,我的挑线劲头也没那么足了”。后来皮人不够用,曹志勤想了一个办法,用塑料材质的酱油壶、醋壶代替牛皮,设计图样,剪出样子,用刻刀镂空,刷一层涂料,再刷一层清漆,效果不比牛皮差,而且缩短了工序。“我爸的手巧,第一次做,就很成功。”晚上7点多,曹志勤的小儿子曹永归,结束一天的劳作,从隔壁房间抱来一个大红木箱子,里头的上百个皮人,是老人一辈子积攒下的宝贝。“牛皮的手感更软,分量更重。”曹志勤各取出一样皮人。如果他不介绍,,单从外观看,很难区分哪个是皮人,哪个是塑料人。他保管得好,很多年过去了,这些皮人没有蒙尘,颜色鲜亮,就像新的一样。年,为保护、传承皮影技艺,西吉县成立了西吉皮影艺术团,曹志勤担任团长。自此,他的草根戏班子,变成了正规军。如今,有固定演职人员8人。区市县文化部门,给他们配置了音响、大鼓、扬琴、板胡、二胡等器材,他自己掏钱买了大小锣、小皮鼓等,把牛皮灯影子,当大戏唱了。顺应时代变革,他们到村镇演出的次数少了,去度假山庄、旅游景点多了。年9月,曹志勤受邀登上中阿经贸论坛文艺展的舞台,分到展厅中央的黄金展位。论坛持续了6天,皮影戏的展位前总是人头攒动。曹志勤听不懂外国友人的评价,只看到好多人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小小皮影戏,也有和国际接轨的这一天,我真是太高兴了”他回忆说。年,他更是在央视农民新春联欢会西吉专场舞台上,让西吉皮影戏与全国观众见了面。“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很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信心更有干劲将皮影戏发展传承好,让它登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多的观众。”曹志勤深有感触地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