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花鼓剧团建团史

监利县花鼓剧团建团史

资料:董银该

整理:周咏

编辑:张必林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清末以后该剧种是在民间小调、三棒鼓、渔鼓、皮影戏等以说唱、歌舞、演唱的形式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声腔和表演,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沔阳丶潜江丶天门丶监利等地。解放前后演唱时,只有锣鼓伴奏,一唱众和的源头唱法,值到年天门县剧团搞戏剧改革,用丝弦伴奏,配曲成谱,定名为天河花鼓戏,使花鼓戏有了生机逐步行成了正规演唱形式,走上正轨舞台,在年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至今。

解放前后监利人民都爱看爱唱花鼓戏,每年年关等节日和有钱人的生寿期都要搭台唱戏,观摩的人群人山人海,人们在闲坐、行程中、农民田野劳动都要唱上几段花鼓戏来消磨劳动的疲劳。

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生活需要,为发展文化事业。年县委宣传部、文化局遵照县委的指示,要增办一个监利县花鼓团,同年8月指派我为首组建,抽调县文化馆音乐干部彭彪协办,县京剧团拿演出费元作为筹建费开支。当时由于天门、潜江、仙桃、洪湖等县建团在先,我县原有名气的老艺人杨写卿、倪新平等人进入了其他县剧团,能在社会上活动的老艺人所剩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老彭同志各骑一辆自行车,每天行程上百里,就在天、潜、沔、监、洪等地四处打听,查访觅寻,三个多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请来了花鼓戏有点名气的老艺人一一杨金山、杨标臣、孔小兰和部分青年演员20多人。于年12月26日在监利县城关镇、关庙剧场演出,请来了县委书记艾文华、宣传部长杨荣发、文化局长曾令森等领导同志前来观摩,演出结束后,县领导上台接见了所有演职员工,并为剧团挂牌"监利县楚剧团附设花鼓队"。

年3月我们深入到县委蹲点的剅口巡回演出,蹲点主要负责人县委宣传部长杨荣发、副部长董成贤,为我队作了第一次整顿工作进一步明确"三服务"的观点,整顿队伍中清洗了几位同志离队(不法分子),招收了几名宣传队员加入队伍,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党、团组织,县文化局调来柳景臣任党支部书记,对所有人员的工资已评选定位,最高工资杨金山52元,中等工资项树清40元,最低工资涂士安20元,全队人平工资29元,三个月工资一次发放到位。年县京剧团、楚剧团、花鼓队三团合一成立了县文艺工作团,年文工团拆销,正式命名为"监利县荆州花鼓剧团”。

自花鼓队建立后,财经自负盈亏,县楚剧团支援了部分服装、道具,剧队用演出收入添置了应用财产,县委关心剧团存亡,由县委书记易大振亲自向天门县委督书记出面联系,支援监利演职人员数人。由董银该同志去办理,董接通知后,持监利县委介绍信到天门找有关单位天门花鼓剧团联系,经天门剧团研究,派出党支部副书记罗翠红为首及学员罗凤桂、张凤兰、李安清等人支援监利,回县后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这些人都成为骨干分子,由李安清主演的"焦裕禄"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罗凤桂通过几十年的磨炼一举成名,成了剧团的顶梁柱。在县委及文化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村、组巡回演出,每年要演场以上,建队初期除演出古装戏外,还演出了现代戏《白毛女》、《收租院》、《两块六》、《审椅子》、《三月三》等剧目。64年我们深入到汴河区桐梓湖死眼沟村(洪湖所在地)到处是水,没有演出场所,我们就把木桥为台,农民划来了十几只木船为场地,当晚演出后,农民范子桐说:"好多年没有看花鼓戏了,你们在桥上演,我们在桥下看,好过瘾,我们湖区条件差,看样子你们不怕艰苦,希望你们下次再来呀。"

剧团为后继有人,培养新生力量,两次办了专门戏校,在全县范围内两期招收学员达60人之多,文戏老师由剧团胜任,武功老师请来了京剧团一批专老师,通过三年的培训教学,人人能唱能演能伴奏,为后期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

我们一面演出,一面搞创作,为配合县委的工作要求,年党中央号召我们"向焦裕禄学习”我们编成了现代花鼓戏《焦裕禄》在全县范围内演出50余场,还演出过《柳直荷》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爱戴。年创作编演了本县真人真事,台湾兰县令朱才哲、现代荆州花鼓戏《海峡情》在全县演出数十场外,当年11月该剧进京在政协礼堂演出,受到了陈丕显、王光美、雷洁琼、陈再道、屈武等中央领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