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皮影戏 >> 皮影戏评价 >> 邢的元素

邢的元素

邢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发展相同步,系尧舜禅让、大禹治水之地。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有多年的建城史,素有“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赵之信都、秦之巨鹿、汉之襄国、后赵建平、隋唐邢州、元之顺德”之称。战国时为赵之信都,是胡服骑射改革的策源地,东汉光武刘秀于此登基;为天下邢姓、张姓、李姓故里;有“四次建国,三次定都,十朝雄郡”之称,历代皆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区域中心城市。自先秦到明清时,由于邢台“西依太行、东临大陆”所踞的地理位置,邢台古城成为南北路陆干线,东西水运枢纽的交通重要节点城市。

邢台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是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和冀南区行署所在地,冀南银行、北方大学是新中国金融、教育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邢台成为冀南地区中心城市,快速带动各县市区的发展。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邢台文化,有明长城(邢台段)、大运河(邢台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有邢窑遗址、邢国墓地、东先贤遗址、普利寺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74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培植了众多的“邢”元素。

一、丰富的先秦邢域文化

先秦邢域文化包括两大部份,一个有密集的古文化遗址群,集中分布在邢台区域内的各个河流的南岸,如邢台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达活泉河(牛尾河)百泉、泜水、李阳河等,特别是以邢台市区为中心,在七里河、白马河、大沙河、百泉有大量的先秦文化遗址。这些遗址有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春秋、战国)。遗址中包括各时期的墓葬。

旧石器文化遗址,共发现30余处,其中内丘县3处、临城县3处、邢台县11处、沙河市19处。邢台县北小庄旧石器遗址距今约二十万年前,遗址内涵丰富,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文化遗址,包括仰韶与龙山两个分期。已经发现的有柴家庄遗址、西黄村遗址、喉咽遗址、孟家咀遗址、章村遗址、任县沙冈遗址、沙河善下遗址、柏乡南滑遗址、隆尧北小霍遗址等等,柴家庄位于七里河南岸,经过调查,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发现有陶器,骨器,石器等,这些器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生气力发展水平。

柏乡小里村发现的小里文化遗址,经过科学的发掘后,出土了大量且又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同时还发现了居住址。根据发现的材料看,此时期的文化与中原各地的仰韶文化同步发展,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生产。

先商文化指夏时期的中后段,是因先商族活动于太行东麓地区,其活动年代与夏纪年有重叠的这段历史,文化与夏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名。熟悉邢台历史人都知道,邢台为“先商之源”,区域内保存有很多先商文化遗址,北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据太行山东麓发现的先商文化遗址,认为邢台为先商文化之源,并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先商文化学者的认同。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商代中期“祖乙迁于邢”,经过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学者基本上认为,这个“邢”即在河北的邢台,邢台东先贤遗址被国家确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被命名为“邢墟”。

祖乙之迁有居邢的问题,还有一个居庇的问题,《竹书纪年》云:“居庇”。“庇”在哪里?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庇”即为今天的平乡、广宗一带的沙丘。从目前在平乡发现的商代遗址,及清河发现的商代中期成组的青铜礼器来看,这个地区应是商代重要的文化区;年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时,笔者在临西发现商代王室所使用的商代甲骨文,更说明从平乡、广宗、清河到临西,这是一个商代重要的活动区域,为此祖乙居“庇”在沙丘这个论点应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春秋之后,邢国虽然被卫国所灭,但其地域的战略重要性并没有改变,无论这个时期地域属卫归晋,都没有改变这个区域重要性,反而在这个区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更说明邢台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三家分晋后,邢台成为赵国的重要城市或都城,有人说是陪都,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研究赵文化的学者,没有认识到邢域对赵文化的重要性,首先当时的邢邑与柏人城是赵王都城的最后屏障。还有关于在“信宫”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这个问题。赵国的强盛与邢之“信宫”有着密切关系,有了胡服骑射才有了赵的强盛;不仅如此,邢台“沙丘之变”再一次改变了赵国的发展轨迹。从这一点上看,研究赵文化,邢域赵文化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地域。

二、人文荟萃的城市文化

以邢台为中心的城市,在明清之前主要包括有九县,即邢台县、内丘县、沙河县、南和县、平乡县、钜鹿县、尧山县、内丘县、任县。这其中还有一些变动,在此不详尽叙述。今天的邢台辖区内还包括了历史上的广平、常山、清河等历史辖区的县市。

在这些县域的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千年古县,有的县的历史更长。这些县域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变动,也有很长时期没有变动过城址。

每个县域城市有着各自的城市文化特色,如平乡县以古钜鹿郡文化为特色,清河县以张氏文化及运河文化为特色,内丘县以扁鹊文化为特色,隆尧县以尧山、李唐文化为特色,任县的合和文化及大陆泽文化,邢台县以太行文化为特色等等。同时这些县域文化中还有着很丰富的村落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

在县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名人,如平乡时苗,钜鹿的路温舒、魏征,清河的张挥、崔氏家族、南和的宋璟,内丘的扁鹊、张宾,邢台县的刘秉忠、郭守敬,沙河的张文谦、张晏父子,隆尧县的李昙及其李氏后人、郭威柴荣,柏乡的魏裔介、宁晋的曹氏及曹鼐、任县的游氏等等。

在各个城市中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如邢台卧牛城的传说、邢台的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内丘扁鹊与鹊山的传说,临城赵云的传说,宁晋七姓的传说,南宫普彤塔的传说、南和的三皇姑的传说,广宗的张果老的传说等等,可以这样说,每个城市都有着各种传说故事。

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红色文化,邢台县的抗大、南宫的冀南行署、新河的董振堂、任县刘子厚、沙河的范子侠等等。

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现有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县、区级非遗没有统计),其中邢台梅花拳、沙河滕牌阵、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等1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县郭巨孝文化、广宗太平道乐、清河曦阳掌太平拳等59项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临城赵云故里传说、隆尧尧山木主等项列入邢台市级非遗名录项目。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9个大类,这些非遗项目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内容完整,形式多样,异彩缤纷。

民间文学类中有尧山文化、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内邱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县郭巨孝文化、周公桃花女传说、柏乡汉牡丹传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临西罗竹林的故事、武松文化、邢台县张果老山的传说、和合二仙故里的传说、秦始皇的传说等等;这些非遗文化来自于民间,口碑相传,故事内容丰富,传承有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作用。

传统音乐、舞蹈类的非遗邢台十分的丰富,有源于东汉黄巾道的太平道乐、太平鼓乐、黄巾鼓,还有源于秦王与敌军对阵的秦王破阵鼓、唐代欢庆胜利的隆尧招子鼓,民间庙会敬神的扇鼓舞,来自民间的灯舞宁晋八仙七巧灯等等。这些项目有一定的时代性,历史性等文化特性,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乐曲节奏活泼明快,舞姿豪放,气势恢宏。太平道乐源于古巨鹿郡,即今天的平乡、广宗县一带。在对神的祈禳祷祝编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并先后加入了打击和吹管乐器伴奏,增强了诵经的节奏性和渲染力,这便是太平道乐最早的雏形,被誉为中国音乐舞蹈的“活化石”。

传统戏剧与曲艺是邢台非遗项目的大类,大致还可分为戏曲、说唱、歌舞等几类,目前有隆尧秧歌戏、威县乱弹、冀南梨花大鼓、沙河皮影戏、平乡丝弦、四股弦、任县吵吵、临城南调、临西二呼噜等项目入选非遗名录。秧歌戏是以隆尧为中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相结合,形成民间娱乐的表演艺术,后来逐步向戏曲形式演变并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虽然是山野村戏,在角色行当、动作表演、剧情结构、人物性格、语言特色方面并不逊色。秧歌戏的角色行当和传统戏剧的角色行当类似,分为生、旦、净、末、丑等,文武兼备,服装也与传统戏剧基本相同。

平乡丝弦又称南路丝弦。因流传以平乡县为中心,人们习惯上将南路丝弦称作“平乡丝弦”。据考证,丝弦戏约形成于明代末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沙河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高庙村、郭荣庄村、下解村一带,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皮影戏主要打击乐器有鼓、锣、钹、鼓板、剪板等。第一代传承人唱腔上全部为老淮调梆子腔,第二代改成了比较流行的豫剧,伴奏乐器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整体表演保持了传统的习俗,文戏常用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平板、散板、非板,武戏常用平板、散板、非板,唱腔根据剧情时而欢快,时而急促,时而悠长,时而舒缓,基本上保留了原生态的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体育和武术项目在邢台区域更为多彩。有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任县太极拳(董式、王其和式)、象牙寨小洪拳、临西潭腿、清河曦阳掌太平拳、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等。邢台梅花拳传播范围极广,在邢台平乡、广宗、威县、南和等地都有传人。沙河藤牌阵气势恢宏,阵法变化无穷,动作优美流畅,在北方文化遗产中十分罕见。太极拳更是传承脉络清晰,从董英杰到王其和,又到宁晋发现的张钦霖,可以说杨氏太极拳在冀南邢台地区传播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文化研究价值。

传统美术中有内邱神码、宁晋工笔画、清河神符;不仅在文化流传保留下来许多传统技艺,还可从中发现有许多古老的文化符号遗留。

邢窑是唐代著名窑场,以生产烧制白瓷闻名天下,邢窑遗址发现之后,对对邢窑与邢白瓷研究基础上恢复了邢窑烧制技艺。

广宗柳编、沙河四匹缯布、临西手工挂面、古顺酒酿造技艺、巨鹿织锦等项目有地方非遗文化的代表性。

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还有很多名吃,如宁晋西关饸饹面、临西饼卷肉、广宗薄饼、临西酱菜、威县火烧、王大黑烧饼、内丘挂汁肉、任县老炒肉、桐泰祥糕点、黑家饺子、邢台锅贴等。

饸饹,古称河漏,是我国北方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王桢在《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慨:“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

宁晋西关饸饹始创于清光绪18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因门店坐落于县城的西关街而得名。所制作的饸饹,以荞麦面为主,配上肉码和料汤,吃起来别有风味。荞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低血糖、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抗菌、消炎的功效。

民俗类的非遗在邢台区域保存很多,中华张氏传统祭祀、内丘牛王庙会、内丘扁鹊文化、北方汉族婚俗文化、沙河九龙祭祀、南和抬黄杠等等。

四、邢台旅游文化异彩斑斓

邢台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区台地之上,古黄河大陆泽畔,从山区、丘陵到平原,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地被景观,这些景观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结合起来,形成了有独特内涵的邢台旅游文化,保存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有山水资源、村落资源、人文资源等等。

邢台的旅游资源具有这样特点和特色,如邢台以宣传郭守敬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大美山水景观紫金山就是一例,这里不仅山高,谷深,且有紫金书院,培育了刘秉忠、郭守敬等邢州五杰。天河山,爱情山的主题更是如此,来到此山让人感受山的胸怀时,还感受到爱情的能量,吸引了众多向往爱情的游人。扁鹊庙是中国最大祭祀扁鹊的地方,每年春秋两祭有盛大的扁鹊庙会,元代的扁鹊大殿不仅是祭祀扁鹊的地方,还是中国古代建筑元代的遗构,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在隆尧有柏人城及唐祖陵,在清河张氏祖庭及清河古城,在南宫有普彤寺与普彤塔,于此种种,像这样有地域特色和特点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相信每一个来到邢台的游人都会有深刻的感受。

邢台市的旅游事业经过近四十年发展,现在已经有国家A级景区33家,其中AAAA级景区9家,AAA级景区13家;国家及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4家;国家及省级水利风景区8家;国家及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近30家,河北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个。

五、神秘的宗教文化

邢台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东汉时期,张角在钜鹿郡建立了太平道,并以钜鹿为心向全国传播。目前还保存有以太平道文化为基础的太平道乐、太平鼓等文化遗留,及邢台县的张角营寨凌霄山。

唐代开元二十年(),邢州刺史李质于邢州龙兴观建道德经幢,刻唐玄宗亲注的道德经。此时还封张果于邢台县西仙翁山敕建栖霞观。

金元之际,同尘道人李志柔于沙河广阳山、邢州仙翁山隐居,后在邢州建通真观,门人建大同观等,李志柔并总领顺德、广平两府和威、磁两州的所有道众。

明代中叶以后,在邢台县鼎梅山(小西天)修建了“天仙玉女碧霞云宫”,所以信众很多,每年阴历正月至四月,晋、冀、鲁、豫四省奉香者,人踵相接。据清康熙与民国版的《邢台县志》记载,庙会期间“鸣钲伐鼓,连镳逐队,男妇沓杂,人声喧沸岩谷”,“奔走祈福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香火之盛“几与东岳泰山埒”。城内庙观火神庙,每年阴历十月十八日庙会,四方香客云集。据旧县志记载“南关火神庙,岁以十月举行,张灯结彩,奉祀唯谨,昼夜喧函,履舄交错,举国若狂”,亦为一时之胜。

内丘扁鹊庙有千年的历史,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庙会十分兴盛,至今不衰。

邢台佛教文化在全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南宫普彤寺起点,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发源地之一。南和白雀庵为观音应化之源,这个传说故事在中原一带有着很深的影响。郡城内的邢台大开元寺,以后赵佛图澄建立中寺为基础,有着千年的传承史,特别是在唐代,这时成为南顿北渐的重要寺院,荷泽神会在这里为六祖慧能大师两次立碑。成为新罗僧人、日本僧人等在唐代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基地。金元时期,邢州佛教大盛,以邢台大开元寺的万安广恩,邢台净土寺的万松行秀、邢台天宁寺的虚照宏明为代表的邢州三老,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没有邢州三老,也就没有今天禅宗文化的今天。

六、众多的姓氏文化

从目前调查看,邢台姓氏有近四十多个,随着研究的深入与邢台相关的姓氏会进一步增多。

西周时的邢国,是周公的后代,而后居住在邢国境内的人们,或从邢国走出去的人们,为了分区和表明身份用邢字作了姓氏。为此邢台这个地方也就成为邢台起源地。

两汉之后,邢台的姓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大姓在邢台的得到壮大,特别是历朝政权以邢台的巨鹿、清河设立郡制,一些显姓望族也不断的迁徙到这里,在此立堂。如清河的张氏、崔氏、任县游氏、隆尧的李氏、柴氏,巨鹿的魏氏等。

邢台人杰地灵,各朝各代名人辈出,比如说邢台隆尧是李世民的家乡,在隆尧县有李唐祖陵,唐代名相宋璟祖居今天的南和,宋氏家族发达后从南和迁出,有南和广平堂、和咏梅堂。南北朝时期,在任县有游雅,今天的福建带、台湾的游氏称为广平游的后人。

邢台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起源型、二是郡望型、三是姓祖型。

起源型的姓氏,有邢氏、井氏、苏氏、任氏、

郡望型的姓氏,有游氏,崔氏、傅氏等

始祖型的姓氏,有张氏、李氏、柴氏等。

数千的历史,邢台有辉煌,有坎坷,总结规律是一个八百年现象。

从商代祖乙迁邢到西周邢国的灭亡,这是邢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邢国灭亡后,由于战争及政治的更换,使原有的邢台居民大量外迁,同时也有一部分向邢域内迁入。

在以上所总结的“邢”元素,构成丰富多彩的邢文化,如果我们用几句简要的话去总结邢台的历史,这就是:

一、远古时期――古人类的重要生存活动区域。中华文明之源。

邢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所孕育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远古邢台自二十万年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邢台县北小庄、内丘柳林、沙河市、临城县发现20余旧石器文化遗址。

新石器文化十分丰富,属仰韶文化磁山文化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著名的柏乡发现的小里文化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和遗迹很多,尤其是发现了当时居住人的房基和大量的生活遗迹,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形态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一件红陶呗,有三个孔,这是河北音乐文物的最古老的发现。

小里遗址的所在地,历史上被传为尧建城的地方。

邢台有许多关于唐尧、虞舜、夏禹的记载与遗物。

在尧山西面有柏人城,传为尧所建都城,这个城址至今保存完好。柏人城也是赵国,除赵王城外第一大城池。

史称尧在杨纡对舜考察三年,今宁晋县尧台村东北有尧台遗址,现残存长宽各22米,残高约3米,传说即尧祭天地禅让天下于舜之地。

尧的儿子丹朱据说被舜封到了今邢台市的南宫。古南宫八景之一的“丹朱古墓”,就是丹朱的葬身之地,今墓址仍在。

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刘秀都认为是尧的后人,确认尧山是尧的故都,先后在尧山建唐尧祠,立《帝尧碑》,派专员守卫尧山并对尧春秋两祭,以示尊崇。

唐玄宗则加尊李渊为高祖神尧大圣皇帝,改象城县为昭庆县,把尧山、尧城所在的柏人县改名为尧山县。

金元两代,对尧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元代在此树立了高大的帝尧碑,使纪念尧文化达到顶峰。至今在尧山一带的纪念活动仍然不断。

夏禹时期,大禹在此治水,导黄河水入大陆泽,再分流入海,现安阳、邯郸、及邢台东部清河、威县、临西等县还保存着大禹父亲围堵洪水的鲧堤。

大量的文物和史迹有力地证明了邢台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同步,邢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二、夏商时期――商代先祖的重要活动地区,为先商文化之源

在太行东麓的山前地带,是先商族的重要活动地区,尤其是邯郸、邢台、保定之间,以邢台为中心,发现了大面积的先商文化遗址。著名的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邢台为先商文化之源。

邢台葛庄、东先贤等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邢台的先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其时代是在夏纪年之内的。文献记载,商王朝建立之前昭明迁居砥石。经专家论证,砥石在今内邱县、临城县一带。所以邹衡先生说,邢台先商文化的发现是论证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邢台葛庄先商遗址仅发掘了几千平米,已清理出半地面式房址6座,窖穴和灰坑个,以及大量陶、石、骨、蚌器、卜骨和小件铜器。邢台葛庄先商遗址文化分早晚两期,其后期文化遗存经做碳14测定,年代距今±70年(未做树轮校正),是包含在夏纪年内的。

三、商代――商朝的中兴之都,中国古都之一。

经文物调查,在邢台区域内有大量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址。仅在市区内的两河流域就发现商代遗址百余处,如曹演庄、东先贤、南大郭、尹郭村、青介、沙窝、将军墓、东升、胡家营、柴家庄遗址等。其中曹演庄、东贤先遗址在商代考古断代中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司马迁《史记》记载:“祖乙迁于邢”。经学者们的研究论证,邢台即为祖乙建都之“邢”,为商代中期全国的首都。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大而密集的遗址群。邢台商遗址的规模和分布特点类似于郑州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邢台商代文化遗存显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时期,与“商王祖乙迁邢”的年代正好相合。作为商朝的一个国都至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

殷商时,帝辛(纣王)在邢台平乡、广宗修建离宫别馆沙丘宫苑。设酒池肉林,养飞鸟走兽,建钜桥广殿,使沙丘成了当时最大,也是第一座见于记载的皇家苑林所在地。沙丘宫的庞大建筑群自商入周,经春秋战国至秦,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都死在了沙丘宫里。

四、邢国――西周时的战略侯国。邢地为诸侯国之都

公元前6年,西周王朝建立。周公东征之后,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于邢地,建邢候国。《左传》、《史记》、《汉书》、《元和郡县志》等均有记载。

邢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年,邢台南小汪遗址出土我省首片西周卜辞甲骨、成组的铭文青铜器、嵌兽首玉戈等珍贵文物,发现了西周时的百工作坊区、房屋、水井、灰坑、墓葬等生活遗迹,进一步揭示出邢国都城遗址的大概位置。—年,邢台西葛庄大型邢国公室墓地探明墓葬多座,发掘清理座,殉葬车马坑28座,其中5座大墓经专家论证认定为历代邢侯之墓。

五、春秋战国――为赵国都城和胡服骑射改革的策源地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赵襄子把赵国的中心东移至邢,使邢成了赵国的第一座都城。在邢台建信宫檀台、沙丘宫等重要建筑群,赵武灵王在信宫发起了史册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这次改革使赵国走向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也成为燕赵文化精神的座标点,具有历史和现代意义。

六、秦汉――钜鹿大郡和黄巾起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在邢地设巨鹿郡(治所在今平乡县境内),改邢为信都县。楚汉相争时,项羽改信都名襄国,为赵王都。西汉建立后,刘邦封张耳子张敖为赵王,仍以襄国为赵王都。东汉初,刘秀于邢域柏乡即帝位。东汉末,邢台巨鹿人张角创建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经典,广泛传教,信徒发展速猛,发动了黄巾大起义。现邢台巨鹿和邢台灵霄山仍有黄巾起义遗址。

七、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后赵石勒之都

公元年,石勒以襄国为都,建立后赵政权,在邢台大兴土木,营造城池。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现邢台古城即后赵石勒始建,因城宽上可卧牛,又称卧牛城。由于石勒崇尚汉文化,大力倡导和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学习,力主办小学,革旧习,遵汉俗,倡佛教,所以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效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八、隋唐五代――李唐祖籍和白瓷创烧。

邢台是李氏重要的发际地,李昙为战国时期的柏人侯,今隆尧柏人城西有李昙墓,北魏时期,在此置南赵郡,历史记载的柏人李自此称为赵郡堂,天下李氏赵郡堂,赵郡堂开枝陇西堂。今年,世界李氏宗亲大会在隆尧举行全球李氏恳亲大会。

隆尧是李唐祖陵的所在地,在今隆尧县现唐祖陵。现保存有墓上建筑和祭祀的庙宇遗址。

在唐代邢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高度发展。邢台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是唐邢州白瓷的创烧地。邢州白瓷“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享有“南青北白”的美誉,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多国和地区。

九、宋元――邢州幕僚集团的政坛丰功和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北宋初建,仍在邢州置安国军节度,邢州上属河北路。宣和元年(年),邢州升为信德府。次年因龙冈县境内有“古邢台”,由宋微宗诏改龙冈县名为邢台县。

金王朝在邢州设安国军节度使,辖八县四镇。

蒙元时为邢洺路治所,辖邢、磁、威三州。

元中统三年(年)升邢州为顺德府。至元元年(年),顺德府升为顺德路,辖邢、洺、磁三州,次年,洺、磁二州自成洺磁路,顺德府遂自成一路。由于邢台的特殊的战略地位,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进行了“邢州大治”,探讨治国之道,邢台人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受到元世祖的重用。刘秉忠还主持了元上都、元大都的选址、设计和营建。郭守敬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后在天文、历法、数学、仪器制造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十、明清――城市大繁荣。冀南商贸交流中心。

明清时期,邢台经济繁荣,在邢台南关形成了很大的贸易集市,手工业、皮毛业、票号、货栈十分发达,有“邢台好南关”、“冀南第一城”之称,是冀南商贸交流的中心。至今前店后厂结构的商铺在南关随处可见。

十一、近现代――清末义和团运动发源地。太行山、冀南是红色革命基地。

年,赵三多在威县举兵起义,揭开了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序幕。因此,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开始于年,而不是习称的年。义和团运动的结束也在邢台。

民国初,废顺德府,邢台县隶属河北省冀南道。年,中共北方区委顺德特支成立邢台第一个党支部。年陈潭秋在邢台成立中共邢台中心县委。

年10月,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到邢台县浆水镇,校部驻前南峪村,

年,八路军武装解放邢台,邢台市政府成立,邢台古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