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碗碗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它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因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碗碗”状铜铃参与唱腔和曲牌的全过程伴奏而得名,又因皮影戏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分别是皮腔和碗碗腔。它有虚词假声腔的特色。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形成于北宋时期,另一种是说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在清代的时候,碗碗腔传入汾阳、孝义一带,受到了中路梆子和汾孝秧歌的影响,就渐渐形成了这个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流传。
初识碗碗腔
我叫秋白,一名90后预备设计师,从小就对古老的传统事物感兴趣,我觉得这些新奇又有智慧的事物能带给我不少灵感也能让我静下心来。
初次认识到碗碗腔是在看非凡匠心的时候,在此之前碗碗腔这个词我闻所未闻,皮影戏广为人知,碗碗腔却只有很少人知到,只因它是幕后表演。当它第一次出现在眼前,刚开始我只觉得这个名字挺有意思的,后来听了老艺人的演绎,我内心突然感到很震撼。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剧种,唱腔长于抒情,特别是二音子托腔,委婉动听,别具风味。
我渐渐喜欢上了碗碗腔,不仅喜欢它的曲调还喜欢听它的故事。一个个剧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不同的精神和人生观,揭示着人生的道理。一句句曲调,在吸引着我。
由于不懂陕西方言的人学习表演困难,曲调也情。比较难学,几乎没人听得懂,也没人愿意了解。当时这门古老的手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传承是迫在眉睫的事
我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发了有关碗碗腔的宣传文章,为戏迷们寻找展示艺术的机会与平台,为孝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发扬光大做出我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个剧种,不老的乡音;一个传承者,几十载艰辛
在非凡匠心节目中我看到陕西华县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一颗匠心。他作为皮影戏前声的非遗传承人,演唱碗碗腔也是一绝。
吕崇德老先生是华县里面唱碗碗腔前声最出色的,师从碗碗腔老艺人潘京乐,会唱60多本传统的老戏本,也曾到世界各地演出,他一人能演唱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一般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在家里听戏、唱戏。在节目中,他对待表演认真的态度,坚持传统,让人感动。起初他不愿改动传统的曲目,但为了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他最终妥协,决定演唱创新的贵妃醉酒。
还有碗碗腔小戏传承人刘彩琴,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精力,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完美的人物形象。作为一名戏剧演员,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而非遗传承人张建琴大胆突破了碗碗腔的传统演唱模式,将京剧、地方民间小调、豫剧等引入碗碗腔声控体系,使碗碗腔的“尖子”、“二音”更如行云流水、圆润委婉。她致力于碗碗腔的发展和传承,培养新演员。
他们都对碗碗腔腔有一份责任和难舍之情。
小剧种,大故事;山里情,山外扬
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则以现实为脚本,取材真人真事,创作了《情系山里娃》等一系列新剧。他们用碗碗腔唤起了人们对扶贫教育、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大爱、博爱、挚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