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余华活着,解读活着的意义之一

很久没有细细读一本长篇小说了,今日重新打开《活着》,记忆透过文字活泛泛出来,忍不住记下几笔,不求寻找阅读的意义,仅仅是享受读着的乐趣。既然是难得的细细品读,那我就记录下整个阅读足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电影《活着》剧照巩俐饰演家珍)

二十多年前,我通过电影《活着》认识了张艺谋导演镜头下的福贵和家珍,我当时有种被震撼的感觉,认为它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好片,是张导电影里最值得看的一部。如今,很多画面和情节早已模糊了,但有一幕一直忘不掉:他们的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等待做手术,而那个产科大夫饿得逮住馒头狼吞虎咽以致被噎死,那个令人痛到深处的画面牢牢印在了脑海。

书籍《活着》封面

时隔多年,我翻开原版小说,走进作者余华笔下的福贵和家珍,才发现作者笔下的人物和导演镜头语言下的人物有明显的差别。原作没那么温暖,福贵没有玩皮影戏,他在赌光了所有家产后,不得不屈身向地产新主人讨生活。小说的开头,如果我不是有意识提醒自己这是在看小说,真要非常嫌弃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福贵了。这什么人哪,在妓院厮混整晚,还要让妓女背着,到开米行的老丈人门前晃一晃,故意提起声打个招呼,羞得丈人躲到柜台后面不敢让他看见。

(电影《活着》剧照葛优饰演福贵)

就这么个人物,在作者笔下,从开始两人的偶然相遇,到听他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情节渲染,更没有褒贬评判,只听他记忆犹新地说着仿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一般,竟然散发出对“活着”的深刻理解:活着不需要理由和意义,普通人的活着仅仅就是活着,是经历了沧桑苦难生死离别后,依然对生抱有执着的信念。

《活着》作者余华

在自序里,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二十多岁时的余华,内心和现实是紧张和拧巴的状态,他的笔下很少见温情,不缺的是冷漠和愤怒,说得严重一些,他一直在用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他感慨“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

他把“现实”和“实在”区分得很开,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到人是怎样从过去走过来的,又将怎样走下去,他努力用文字连接过去和将来。走过叛逆的青春期,接纳现实也许是绕不过的选择,当他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这种高尚是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歌曲《老黑奴》简谱)

这种心态下,余华偶尔被一首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创作的《老黑奴》打动,歌曲主角确有其人,他是福斯特妻子家的一位黑奴,福斯特与他有多年交情,在他生前答应过为他创作一首歌。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老黑奴)

老黑奴一生历经苦难,但家人纷纷先他而去时,他仍然可以对这个世界放歌,毫无抱怨。任何时候都以友好看待世界,这触动了余华,给了他创作《活着》的支点。

年轻的作者到乡下采集民谣,在初夏时分,躺在树叶和草丛中的他,听到了阵阵响亮的吆喝声,一位老人一边扶着犁一边开导一头老牛,他叫了牛一连串名字,令年轻人糊涂了,不是就一头牛吗?为啥有那么多名字?这一问,老人狡邪地笑了,话匣子就此拉开。如果不是亲耳听这个叫福贵的老人娓娓道来,谁能看出他曾是富裕人家的少爷,因赌成性,致家道败落,父亲突然离世、妻子不得已离开,才回归实实在在的日子,开始了以劳动养活自己的生活。

最后摘录书中的几个金句:

1.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2.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3.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4.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天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上面掀起的波浪。

5.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今天先分享到此,书卷刚刚开篇,阅读在继续,让我带您慢慢走进福贵讲述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小人物的悲欢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