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走过一小段距离,对人而言是可能就是一辈子,生活必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笑中带泪,大环境的艰难和小生活的蹉跎,让我们久久无法回头。
活着这一词本身就具有力量,在这个词之下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选择妥协,第二种是选择抗争。在年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当中,主角福贵前半生荣华富贵,后半生艰难坎坷,这何尝不是用反差的方式衬托他的苦难。
顺其自然的活着,等待“死亡”的降临,活下去或许就会有希望。
皮影戏下的活着
影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张艺谋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改编幅度较大,但背后蕴藏的主旨大意仍如出一辙。主要以富贵这个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中国时代变迁背景下,福贵从经历家里遭遇的祸事中探索活着的意义。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皮影戏,实则是暗示福贵命运的一条线索。若观看过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许多影片,或许你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热衷,不出所料的是在此部作品他仍保留着个人的独特风格。
众所周知,在皮影戏中皮影人物没有自己的思想,全靠他人在幕后操纵,曲折命运都由皮影艺人掌控。这些纸状无思想的皮影人物,加上事先安排好的唱词,被赋予不同的褒贬含义,善恶都由旁人判说,如同电影中被赋予生机的人物角色,是好是坏、是美是丑都由观众随意感受,主观感受不同,评价自会不同。
主人公福贵,无非是千千万万个我们中的一员,他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被历史的车轮来回碾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如同棋子一般按着命运安排好的道路走下去,无论道路是多么的坎坷曲折,也一往无前,为了活着而活着。像皮影戏中无思想的人物一般,被命运来回拉扯,迫不得已站在人生的戏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处,福贵把小鸡放入尘封的皮影箱中,寓意着新的生命。他将回答儿子的话重新转述给孙子的时候,话语的表述发生了改变。从福贵话述的转变可以看出福贵内心对于生命的理解,从一种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变为过好现在的每一刻,在这一刻活着的人们,迎着苦难继续坚韧的活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光芒,这也是导演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主旨。
背景音乐凸显福贵的一生
不同于一般影片中的钢琴声或者轻音乐,影片中最大的特色是对于民俗音乐的运用。从穿插在影片始终的二胡声到哀伤绵延的笛声再到高亢的秦腔唱腔,极具有年代感,都起到了渲染影片氛围、表现背景时代和展现影片主旨大意的作用。不仅可以迎合影片悲凉的基调,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让人身临其境。
在背景音乐上,独具特色的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哀婉的音律为影片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吸引观众深入其中,很好的带动了观众的观影感受。
单看影片名字,活着,简短却也蕴含深意。如何活,又为何而活是影片所要带给观众的思考。或许观众从主观印象会认为影片会以激励的故事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希望与热爱,然而导演却以颇具艺术性手法,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讲述福贵一生的悲惨遭遇,从败家的少爷气死父亲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本以为侥幸活着后会过上好日子,哪知命运又给他开了天大的玩笑,儿子被车撞死,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亡,爱情、亲情都失去的福贵最后只有一个孙儿和一头牛相依为命,而富贵仍坚强地活着,感受生命的意义。从不幸中感悟活着的意义,或许要比在希望中感悟活着更加让人感到深刻。
为何而活?
整部影片的主旨大意,就是活着。但导演和原著作者都不是为了告诉人们活着的好处和重要性,而是从一种哲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才是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活着并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忍受,为了忍受生活的苦难、艰辛、坎坷而活着,这便是活着最本质的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他人,也不为任何身外之物。影片中的活着是通过死亡来诠释的,穿过历史的缝隙,感知老一辈人他们人生的坎坷,哪怕命运如此曲折,人生如此艰难,灵魂永远坚韧。经过了生离死别,才能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在我们的观念中,对死亡是有忌讳存在的,但生和死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当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时,已经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从我们的一生来看,生命中会经历诸多苦难,离别之痛、爱情之伤、父母离去,最后的聚聚散散只剩下自己一人,在从小变大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让我们的成长的从来都是经历而不是岁月,当终于懂事时,我们也该向着最后的结局迈进。
《活着》所讲述的故事跨越的年代较长,将历史长河中万千人民的命运浓缩在一人身上,体现出不同历史背景下小人物活着的艰辛,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要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