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1]
布依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剧种。本地人原称布依戏为“土戏”。[2]布依语称“谷艺”,从孕育形成到演出,有百年历史。[2]和其他某些戏曲一样,先经过了唱曲阶段、讲唱故事、有伴奏乐、分角座唱,再由人物分场,加上动作表演,成为舞台艺术。[2]系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地区及盘江流域、红水河布依族聚居地区,迄今近年。
一般不搭戏台,而在平地上表演,因此而得名。因地方的不同叫法也不一样,过去有的地方叫“板凳戏”,有的地方叫“布依彩调”,有的地方叫“八音坐弹戏”,随着年冬布依族名的确立才称为布依戏。布依戏都是由民间的戏班自编自导自演。在流行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有一个戏班,也有几个寨子合组一个戏班的。一个戏班大约32-36人,取其双数,意在“双喜”,戏中演员均有分工。布依戏的行当分生、旦两类,已具有“三旦七生”的雏形,即小旦、老旦、武旦、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大王(净)、差官、小丑。“三旦七生”基本上按照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特征进行划分。年轻女性为小旦;老年妇女为老旦;会武艺女子划为武旦。中青年男性,且品貌端正的划为小生;年纪大的男性划为老生;知书达理的青年、中年男子划为文生;会武艺的中青年男性划为武生。大王(净)行,泛指性情暴躁(有的兼有武功的),长相奇异,落草的山大王等男性。因此,生角台步潇洒、大方;旦角妩媚、稳重;丑角三步一转身,诙谐滑稽;武将、大王则动作较大,跳斗激烈。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一百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布依戏的形式与汉文化的端公戏及苗人跳端公也有关系。汉族跳端公和苗族跳端公都是由歌舞傩仪式演变为傩戏的一种。傩虽说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但一旦成为民间戏剧形式,就有了娱人的目的了,所以表演剧目多从民间说唱本和叙事歌中取材,表演时也分角色,有唱腔,有舞蹈、有音乐伴奏。汉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时就很盛行。与苗族杂居一处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过来变成布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用布依族的语言、歌舞、音乐、打击乐跳端公。
年6月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开幕式上,上海戏剧学院演出了皮影戏《鸡斗》和布袋木偶戏《大名府》,上海大学带来了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东华大学分别演绎了《云想彝裳》《布衣经纶》非遗服饰秀,共同献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嘉年华。自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