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滔滔黄河在流经上游谷地时与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共同滋养出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史称‘三河间’,这就是河湟地区……”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漫步在即将开馆的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从远古时期到旧石器时代,再到红色文化浸润过的现代文明,千百年间,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步步清晰可见。
随着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开馆在即,11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进河湟文化博物馆,探秘这座集河湟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融合、生产生活、现代成就为一体的河湟文化博物馆。
海东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
“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河湟文化是海东各族人民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建设河湟文化博物馆是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海东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宝业说。年10月,河湟文化博物馆选址海东市乐都区进行施工建设,博物馆项目总投资3.01亿元,建设周期为2年,博物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为地上2层,地下1层。项目通过利用民俗博物馆的功能,充分挖掘海东市的民俗历史资源,对宣传和推广海东市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河湟地区是指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民间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立体性。河湟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战略思想贯穿展陈设计始终,并在河湟文化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的并列关系中,挖掘河湟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基于此,河湟文化博物馆项目从一开始构想、可研到付诸实施就明确了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河湟筑梦·创建辉煌四大主题,旨在将河湟文化博物馆打造成为贯彻国家推进黄河文化保护战略的青海高地,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重要基地,海东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助推,大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传承河湟奋斗精神、弘扬新青海精神的重要平台,世人了解河湟文化的会客厅。
余件文物展陈上架
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面积为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走进博物馆一楼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中央的河湟地域范围沙盘。偌大的沙盘上,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河流域褶皱起伏,青海东部地区山川河流形成的河谷地带脉络清晰,透过沙盘可以了解到,历史先民在这一区域生活、交流、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并列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的黄河四大文化之一的河湟文化。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沙盘两侧的墙面上,陈列着件彩陶器具,这些彩陶,无疑是河湟地区先民们在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同时,创造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结晶之一。先民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他们对世界、自然、文化的认知绘制于彩陶之上,经过历史的沉淀呈现在世人眼前。
王宝业告诉记者,为全力做好博物馆文物展陈工作,进一步提高馆藏数量与质量,丰富藏品类型形态,构建完善藏品体系和保存完整文化基因,海东市文旅部门在完成全市文物摸底调查工作和河湟文化博物馆文物初选工作的同时,本着充实馆藏、弥补缺项、突出特色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藏品。目前,余件文物已在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上架,其余文物和藏品正在准备阶段。
沿着序厅向内走,步入第一个展厅——河湟文明·源同九州,在这里,河湟地区亿万年前的动物化石尽收眼底,这些化石同时也证明了河湟地区在更久远的上古时期就具有适宜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据考古发现,河湟地区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项目展陈部主任肖静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继续向前参观。
在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拉乙亥遗址文化遗存,到中原仰韶文化西进河湟区域,马家窑、宗日文化在黄河上游地带崛起,再到金石熔铸中的齐家文化,卡约、辛店、诺木洪文化;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进行考古发掘的安达其哈遗址,到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乐都柳湾墓地遗址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复原,全方位多角度向世人呈现了古时河湟地区先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并由原始狩猎生活逐渐发展到农耕和畜牧的种种表现。
走出第一展厅,便到了“河湟古道·交融天下”为主题的第二展厅。“青海道,自古以河湟谷地为门户,位于三河间,占据‘古道要冲’的门户交通地位,从河湟地区出发,连接中原与西北,沟通东方与西方,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彰显出‘多元互融’的地域文化风貌……”肖静向记者开始讲解。
据介绍,第二展厅主要突出河湟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主题,根据河湟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古道”形式表现出的经济、贸易、军事、文化交流交汇这一明显特征,按秦汉以来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为顺序,着重展示各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伴生的文化现象,最后“六合同风”单元,明确体现河湟文化“交融天下”的演进、内涵、外延和定义。分海藏咽喉(秦汉隋唐)、经纬通衢(宋元明清)、六合同风(文化融合)三个单元。
二楼第三展厅以“河湟家园·和美向荣”为主题,着重展示河湟文化发展的成果。肖静告诉记者,在河湟地区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主要的世居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迁徙、融合、繁衍,在保留各自的居址、生产、饮食、宗教等民族习俗个性的同时,相互交融,共存共生,流传遗存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在涉及展陈内容时,博物馆在这里集中展示了河湟六个主要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居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河湟非遗等内容。
在二楼第四展厅,“河湟筑梦·创建辉煌”的主题清晰呈现。通过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河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以文化自信推动海东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示海东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的辉煌成就。这里分为继往开来、河湟腾飞、砥砺前行三个单元。
通过参观四个展厅,记者看到,整个河湟文化博物馆内,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展示了河湟文化的厚重性和融合性,突出了河湟文化形成的“根”和“脉”;在第三和第四展厅内,展示的是河湟文化发展融合形成的成果,突出的是这一“根脉”结出的果实。
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再现、非遗实物等方式,在展陈逻辑上形成了递进、因果关系,从而最大限度来满足受众的观展心理舒适感和文化体验认知度,进而有效提升展陈效果。
古老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
如果说河湟文化博物馆四大展厅内的展陈文物和历史轨迹是镶嵌在河湟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那贯穿于其中的一个个声光电多媒体展厅则是为我们展开河湟文化那些恢弘过去而绘制的历史荧幕。
据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项目经理邹志腾介绍,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展示地。为充分展示河湟文化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参观者充分体验河湟历史文化,在进行展陈工作设计之初,就决定通过现代化博物馆设计方案,以多媒体展示为媒介,通过有效结合声光电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交互性展示,让参观者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沉浸式游览。
在参观中,让记者最为震撼的莫过于博物馆一楼的影视厅,近多平方米的影视厅内,通过雪山、草地、星空和过往马帮等情景布展,让参观者首先从视觉上受到冲击。随后,在多平方米的L形幕布墙面上,动画特效又将参观者带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受河湟文化艺术的魅力。
穿过影视厅,在另一处声光电结合展厅内,黄河洪水滔滔不绝,一次又一次地冲刷并覆盖了劫后的遗址,使地震突临的瞬间和遇难人群的临危状态得以完好保存,可是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荒弃的喇家聚落之上不再有人居住……
这真实的情景再现,不禁将我们拉回了远古时期喇家遗址的灾难现场。展厅内,我国唯一一处史前大型聚落灾难遗存也被复原,遗址里一对母子,母亲双膝跪地,在死亡来临的时刻,母亲紧紧地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至死也没有松开。“这处场景我们除了雕塑展出外,还通过现代化方式,以实景加声光电,全力呈现出当年灾难发生前先民们的美好生活以及灾难发生后的情景。”肖静告诉记者。
而在另一处展厅,通过三维建模和声光电结合的现代化技术,向大家展示了南北朝初期,吐谷浑部落民众在黄河上架设河厉桥的故事。“河厉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创举,它具有与现代悬臂桥梁相似的设计原理,在西北地区沿用千余年之久,所以我们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内向参观者呈现出了河厉桥的情景。”肖静说。
除了这些声光电现代化影视效果震撼人心,在参观过程中,市民和游客可以在饮食文化展区的酩馏酒作坊内自己动手,接取一杯酩馏佳酿品尝;也可以在河湟皮影戏展厅前摇动手杆,自己唱出皮影戏。如果想稍作停留,可以在茶马互市或汉藏和亲的雕塑前拍张照,还可以在河湟非遗大戏台前就坐,观赏一出眉户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