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先抓本质,更能看透,做事围绕本质,更易成功。——坤鹏论
人类对意识的探究基本分为两大流派——还原论和活力论。
坤鹏论在《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讲了还原论的哲学源起。
今天,再接再厉,介绍活力论的前生前世,先讲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在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观点前,我们要先搞明白什么是形而上学。
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形而上学,是个贬义词。
课本对它的解释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客观地认知一下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比物理学更重要的学问,它是“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它的英文为metaphysics,直译的话是超越物理学。
我们以研究一根骨头为例,快速了解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区别。
如果是研究骨头有什么作用,或者骨头由什么成分构成等问题,那就是物理学。
如果研究骨头是什么,含有骨头的事物为什么存在,或者到底存在本身是什么,则为形而上学。
因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人类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研究的是事物本源,研究的是世界本质,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它不讨论个别事物,而是讨论事物的存在,即“作为存在的存在”。
所以,它常常被认为是哲学的同义词。
不过,形而上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自己起的,包括物理学也不是他起的。
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研究过很多,也写了很多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再到自然哲学,涉猎极广。
这就让给他整理书籍的后人发了愁,到底该怎么给这么多著作分类、命名呢?
后来,有一个名叫安德罗尼柯的古希腊哲学家,属于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因为亚里士多德常常在自己创办的吕克昂学园的回廊一边逍遥地散步,一边讲学,所以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逍遥学派),他精心编定、注释、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当时,他面对亚里士多德包罗万象的著作时,确定了“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作为分类标准。
这样,就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研究有形体事物的著作叫《物理学》;
研究没有形体事物的著作放在《物理学》的后面编为一类。
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名字来命名,安德罗尼柯就起了metaphysics的名字,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形而上学这个中文译名源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
形而上者谓之道——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也就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
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
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
如此再看形而上学这个翻译,是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信、达、雅呢!
道,本质也,正好对应引申的metaphysics;
器,物质也,非常契合地对应物理学。
不得不对形而上学的翻译者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给一个大大的赞!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也讲过洞穴之喻,说人不过是看皮影戏的可怜虫(误将影子视为事物本身的人),处于形而下世界。
对于这样的人,必须要让他们走出洞穴,看到洞穴外的世界,也就是形而上世界,也就是理性世界,也就是哲学世界。
谁能带着人们走出洞穴?只有哲学家,所以,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哲人王。
所以,形而上学=哲学。
后来,黑格尔将主体与实体相统一,提出了主体即实体。
被称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
从前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实体都是静止客观的,隐秘在某处等着人去认识。
黑格尔认为,实体自身具有能动性,实体自我运动自我实现,实体的运动是正反合的辩证运动。
黑格尔建立了一套逻辑学体系,将自然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类知识全部整合到绝对精神的体系中。
什么叫绝对精神?
人类在社会中一边掌握文化知识,一边在自我内心实施辩证法,总有一天会完美地掌握客观的全貌,使认识能力获得成长,这种能持有完全的认识能力的精神就是绝对精神。
那什么叫辩证法呢?
一种主张出现,势必伴随着与其相对的反对意见,不否认矛盾,而是吸引统一双方积极的一面,得出新的想法,就能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
这个过程往复循环,人类最终可以理解绝对真理,掌握绝对知识,这种掌握绝对知识的一系列手法就叫辩证法。
其实从形而上学,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
西方侧重于——有,一定要有一个东西存在,才能使万物存在,不能无中生有。
东方的智慧会告诉我们,你有,是从无中而来。
正是形而上学的思维促使了西方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盛行。
二、什么是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四个因素构成,它们分别是: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动力因。
以房屋为例:
房屋的样子形态,是形式因;
石材、钢铁、木材等制造房屋的材料,是质料因;
房屋是为了让人居住舒服,这就是目的因;
修建房屋的木工、建筑师等,他们是让房屋发生变化的因素,就是动力因。
正是以上四种因素造就了房屋这个结果。
所以,房屋的本质是房屋的形式,构成事物个体的素材是质料。
万事万物都由形式和质料构成。
比如:(形式:杯子的形状)+(质料:玻璃)=(玻璃)杯。
形式构成事物的本质,在事物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有无数的“树”会消失,但是,作为一般概念的“树”,却不会受某一棵、几棵,甚至无数棵树变化的影响,它能持久长存。
也就是说,树和偶然的、可变的个别现象无关,只与必然的、恒定不变的东西有关。
他在形式中发现了这种恒定不变的东西。
正像中国道家哲学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事物如何变化多端,其本质不变。
所以,遇事先抓本质,更能看透,做事围绕本质,更易成功。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是被形式所塑造的东西,形式借助于它而呈现自身。
所以,质料本身并没有现实性,就像一块砖,它并不是房屋。
但是,形式能够帮助它变为现实——房屋,所以,质料具有可能性。
从形式方面来讲,由于它可以帮助质料变为现实,因此,它不仅仅是质料永恒的原型,还是质料的目的和能够使原始质料变为现实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还用潜能与现实来说明质料和形式的关系。
他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变成某物的力量,也就是所有事物都混合了现实和潜能。
比如:一颗种子是现实,它的潜能是萌芽;
萌芽是现实,它的潜能是一棵树;
一棵树是现实,它的潜能是木材(或者是果实);
木材是现实,它的潜能是房屋。
质料是含有将来可能实现的形式的状态,这就是潜能,该形式得以实现后的状态,就是现实。
如果深思一下,亚里士多德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世界在概率法则主宰之下的特征,现实是确定性,潜能是不确定性,是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探寻世界的结构,探寻世界的结果,就必须要知道构成各种事物的四因素。
这就是他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肉体是质料,灵魂为形式
亚里士多德指出,生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自我活动的能力。
运动发生的条件就在于运动的物体背后必然还存在一个使之运动的东西。
所以,凡是自我运动的东西,都会既包含运动的物体本身(被推动者),又包含使之运动的东西(推动者)。
具体到人类个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肉体是被推动者,那么灵魂就是推动者。
肉体和灵魂的之间关系就像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肉体是质料,灵魂则为形式。
亚里士多德将这种使肉体运动并赋予其形式的灵魂称为隐德莱希。
就像形式是质料的目的,灵魂也就是肉体的目的,并且肉体也是灵魂的工具(希腊语:Organon)。
基于此,器官(Organ)、有机体(Organimus)和有机的(organisch),这些概念也就由此而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
植物构成了有机物的最低等的形式,它们的生命功能就是营养与繁殖;
动物除了营养和繁殖外,还表现为具备感觉和活动的能力;
而人除了上述所有能力外,还具有思维的能力。
也就是说,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形式的灵魂:
一种是营养灵魂或植物灵魂;
一种是感觉灵魂或动物灵魂;
一种是思维灵魂或人的灵魂。
但是,如果没有较低级的灵魂,较高级的灵魂也就不可能存在。
四、活力论说的是什么?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哲学世界出现了一种学说——活力论,又叫生机论或生命力论。
该学说认为,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区别就在于生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灵魂。
而隐德莱希则成为了活力论的代名词。
隐德莱希是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东西,正是它支配着生物体,使得物质获得“生机”,控制和规定着生物的全部生命活动和特性,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而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