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让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转自:金羊网

把小猪佩奇的皮影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几根小木棍一支,灯光摇曳下,佩奇一家的戏怎么演由自己决定;选几支色彩鲜艳的绒条,在老师指导下勾条、打尖、传花,影视剧里“娘娘同款”的南京绒花发簪就在自己手中新鲜出炉……这个冬天,不想宅家的年轻人“解锁”了周末休闲新方式:来到藏身于城市特色街区的非遗工坊,做一日“手艺人”。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有一些非遗项目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边缘化境地。在传统优秀文化逐步被广大社会重视,在“乡愁文化”被普罗大众所认可的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自由与现代生活完美相遇,只有吸引更多青少年的青睐,非遗才能“活”下来,才能“火”起来。

前门大栅栏、南锣鼓巷、艺术街区等特色街区,不断“上新”各式各样的非遗工坊。曾经留存于博物馆、文献典籍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添加DIY元素后,成了追求娱乐多元化、愿意尝鲜的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新奇体验”……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众多青少年成为非遗的“铁粉”,至少表明,非遗项目并没有在我们的目光中走远,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正浸润着青少年的心灵,这不仅对非遗传承大有裨益,而且对青少年文化自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年6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据文旅部统计,截至年,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大数据时代迸发光彩,如何让非遗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如何让非遗传承赋能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时代的一个命题。

可以看到,这两年无论是演艺明星将非遗项目送上云端,还是非遗传承人的线上开讲;无论是非遗走进校园,还是非遗综艺节目的手推崇……非遗的传承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非遗正在充分吸收现代元素,正在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展现出昔日的“芳华”。如今的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而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打通了新的渠道,拓宽了新的空间。

不久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就指出,将建立非遗工坊产品目录,将目录产品纳入文化消费范围,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非遗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生产特色传统手工艺产品;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为非遗工坊进景区、进街区等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毫无疑问,出台这样的意见政策,会彰显非遗传承发展的多重价值,会在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

无论一段唱腔,还是一块刺绣;无论是一幅剪纸,还是一幕皮影戏,非遗传承要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钟情和喜爱,我们必须给他们多一份新意和惊喜,只有让非遗项目传承上“新翻杨柳枝”,非遗才会赢得这个时代的热情接纳,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潜力,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金羊网文/樊树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