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皮影有文献记载的时间较早。明小说《檮杌闲评》即记载了临清艺人侯一娘表演皮影戏的场景,其道具盒为竹篾制成,可以猜测山东处于运河流经区域,影戏由南方流传而来的可能性。济南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兰州”或为“滦州”之误,但是影人的造型接近中原一带的影人而距滦州皮影较远,由此可见,山东皮影传入的复杂成因。山东皮影戏曾流行于枣庄、临沂、济宁、青岛、烟台一带,不过到现在大多已经自然而然地消亡了。现山东皮影分布于定陶、枣庄、济南、泰山、黄墩、临沂等地。
造型山东影人采用牛皮雕镂,也有采用其他皮质雕刻的。造型古拙,少雕刻。其眉眼轮廓圆浑,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少数造型采用夸张手法,但又受到民间剪纸和京剧脸谱的影响。在角色上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旦角多用阳刻,那全侧面的外轮廓线极富弹性,悬鼻、高额、小唇、一弯细眉和凤眼直连云鬓。文人脸谱大多采用阳刻,显示为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武将大多采用阴刻,显示为圆眼睛、疙瘩鼻、饱满额头;冠饰后移幅变大,显得很有神采。身段大略而概括,如果皮料透明度高时,甚至直接彩绘。用刀拙朴,粗旷豪爽,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由于风格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因此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山东人憨厚、豁达的性格。操纵时单臂为主。泰山皮影还有演出只有一人完成的情形,表演者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一个人演出一台戏,因此,泰山皮影又被称为“十不闲”。
唱腔山东皮影戏在唱腔上吸收了鲁地方戏和民歌的曲调。比如定陶皮影在音乐上广泛吸收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因素,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当、板式、唱腔。山东枣庄皮影戏唱腔圆润,道白有声有色,在唱腔上吸收了鲁南地方戏和民歌曲调,韵味独特,悠扬宛转。泰山皮影戏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