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凝聚教师力量,架起广府非遗传承

裙袂翻飞、步履轻快、粤声悠扬……前不久,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在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上演。孩子们或穿戴剪纸披风、云肩,进行走秀展示;或涂抹油彩,架起身段,唱上一曲传统粤剧,举手投足间传递着对广府优秀文化的倾心与热爱。

越秀区广府文化艺术实践工作坊大南路小学汇演。

广州是一座拥有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率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城市之一。多年的经验让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意识到,非遗不应仅仅只是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认识;更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质量地帮助孩子们掌握非遗技艺,切实助力非遗传承工作。

年,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尝试以中小学校为非遗传承主阵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府地区非遗资源优势,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以美术教师为主要授课对象,传授非遗项目技艺,以学促教,以“教”带“教”,因地制宜开展广府文化实践活动,有效扩大了非遗进校园的实施范围及影响力。在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中,广东省广州市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围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以学促教,培育非遗骨干教师

“想要让非遗教学在校园全面铺开,单凭非遗传承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主要负责人、越秀区美术教研员陈泽勉解释道,“传承人的优势在于精通非遗技艺,但如何将技艺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让一线教师掌握一定的非遗技艺后再传授给学生,不但能解决教学难点,也能减轻传承人的教学负担。”

自年起,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举办非遗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广府文化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对辖区内美术学科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的全面培训。迄今为止,参与培训教师超人次,间接辐射中小学生超11万人。

陈泽勉强调:“所有进入教师培训班的非遗项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除了要具备广府文化特色,更要具有实操性,适合进入中小学校美术课堂,同时易复制,才能由点及面,更好推广开。”

目前,越秀区已开设广州榄雕、广州珐琅、广彩、广州剪纸和押花5个非遗项目培训班,共计超课时。

广州剪纸区级传承人练晓红(一排左五)与剪纸培训班教师合影。

作为授课传承人参与到非遗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后,广州剪纸区级传承人练晓红感触很深:“广州剪纸最早用作包装装饰,但随经济发展,剪纸实用性减弱,手艺人也逐渐减少,断层危机日趋严重,而培训班的建立是解开其传承困境的新契机——通过培训,许多老师将广州剪纸带进了课堂——有的老师以广州剪纸为主题上了美术公开课,影响了更多学生和老师;有的老师指导学生用广州剪纸作品参加了美术比赛,将广州剪纸带进了大众视野。”

广州市育才中学美术教师江洁华是培训班的骨干成员,她向记者介绍:“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于广府文化的现实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教育资源,使得中小学校的老师们得以继续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学习,大大提升了非遗项目教育教学水平。”

 立足课堂,组织非遗教学实践

依托于越秀区丰富的学校资源,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积极筹划,培训、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师,立足课堂,运用渗透式、主题式和活动式三种教学方法,将广府文化中的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生日常美术课程,组织各类非遗教学实践活动。

渗透式教学,即在当前美术教学内容上,新增非遗元素,通过适当延伸,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非遗熏陶。广东版《美术》教材、广州市《乡土美术》教材均包含“剪纸、年画、雕刻、传统工艺造型、戏剧人物造型……”等内容,在课上,美术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广州剪纸”“佛山木板年画”“广州榄雕”“粤剧”等非遗项目作为案例进行生动演示。

主题式教学,即就某个非遗项目作为主题,以校本课程或地方特色课程的形式设计美术课程,进行时间相对连续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越秀区主导、多位非遗传承人参与编写的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丛书《广彩瓷》,已作为广彩课程的主题教材,在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广州市育才中学、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越秀区回民小学、越秀区培正小学、越秀区清水濠小学等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

“非遗进校园”课例研讨活动。

活动式教学,即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举办类型多样的非遗相关展示展览、专题讲座、比赛活动等,进行拓展性教学,寓教于乐。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借力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创建多所岭南特色非遗工作坊;组织非遗教学成果展、“非遗进课堂”中小学美术课例研讨;举办“童心绘粤韵传颂广府情——粤剧创想嘉年华展评活动”、“越秀区学校美术节”,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充分调动师生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的积极性。

在广州市育才中学,现已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非遗项目专职教师队伍,广州珐琅、广彩、广州剪纸等非遗项目也已经纳入了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每周三下午,育才中学的学生们都会拿起剪刀、镊子、颜料等工具,沉浸式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

考虑到各年龄段学生基础不同,学校开设了进阶课程。“如广州珐琅,初一开设掐丝珐琅课程,学生在定制的铝板上学习掐丝工艺;初二主要是画珐琅,在立体器皿茶壶或笔筒上绘画;初三就是在花瓶上做立体掐丝和画珐琅,真正学习掌握广州珐琅技术。”江洁华介绍,“广彩也是一样,初一主要以剪贴形式做纸杯、纸碟的练习;初二学习印花图案及上色,初三就可以进行造型设计和创作了。”

越秀区学生广府文化艺术实践工作坊获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

年,育才中学和大南路小学联合创建了越秀区学生广府文化艺术实践工作坊,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度体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领略非遗的魅力。年,该工作坊荣获了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教研结合,开展非遗传承课题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育非遗教师的基础上,还开展“广府非遗校园传承”的课题研究,力求深入推进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年3月,在陈泽勉的主持带领下,《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经专家评审,报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通过,被立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年度共建课题(课题编号:GZGJ)。

“广府非物质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立项。

课题组由来自广州市43所学校的75位美术教师组成,以越秀区中小学教师为主,所含子课题共计32个,所涉非遗项目共计18项,分别为:广彩、广州珐琅、宫灯、广东凉茶、广府扇子、陈皮文化、醒狮、广州剪纸、佛山木版年画、通草画、广绣、番禺灰塑、南派花毽、番禺熬鱼文化、皮影戏、粤剧人物塑造、粤式茶文化、押花。

以此课题研究为基础,越秀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还积极参加“匠心领衔薪火传承——广东省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非遗项目教学设计专项评比活动,获得2个金奖、2个银奖、7个铜奖、12个优秀奖,越秀区美术教研员陈泽勉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陈泽勉表示:“以继续教育课程及课题研究为导向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一是能够有效地让教师们正确认识非遗,掌握非遗精髓,促进非遗因子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提升非遗教学设计的专业水准;二是能够培养一批对非遗课堂实践感兴趣的教师骨干,鼓励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促进非遗与教学成果的转化。”

学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是将学生从家庭引向社会的桥梁。非遗校园传承不仅是对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手段。

陈泽勉表示,接下来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将继续加大非遗进校园实施力度,筛选更多适合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凝聚教师力量,创新教学手法,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拓展广府文化进校园的广度和深度,把非遗带进课堂,让青少年在非遗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作者:“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项目组)

(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