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曾经的皮影戏,是民乐人不可或缺的精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源于年前的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皮影戏是最早的映像艺术,是电影的开山鼻祖,是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活化石,民间称其为“牛皮灯影子”。

流行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各地的皮影戏,又叫张掖皮影。民乐皮影戏得从14世纪后期冯胜占领河西说起,当时朱元璋大规模移民,皮影也由秦、晋一带逐渐传人张掖。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时期),皮影艺术传入民乐县,最初由该县何乐善、展广荣和刘文学三家皮影戏班在民乐县周边地区活动,后来三堡镇三堡村村民鲁金章先后在三家戏班拜师学艺,20世纪初(民国时期)何乐善,展广荣、刘文学三家皮影戏班相继失传,几经周折,惟有鲁金章的皮影戏班一直流传了下来。

民乐皮影历经清代、民国,从新建国之后一直流传至今。五、六十年代,三堡皮影戏班除在民乐境内演出活动外,还远赴酒泉、青海等地演出,年参加甘肃省演出并获奖。“文革”时期停演,之后皮影戏又逐渐活跃起来,年在张掖参加调演。现由鲁金章之孙鲁振邦和鲁正国继承。其实,民乐皮影戏的萌生、发展与陕西道情皮影戏和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历史同步,但表现内容、方式均有不同,作为西北文化的一部分,民乐皮影戏本着发展和传承皮影戏艺术的宗旨,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动漫技术,改良灯光舞美,编排新的剧目,不但给群众带来艺术享受,而且肩负着传授传统文化的使命。

民乐皮影是戏剧的简化和创新,也是剪纸的拓展和变革。它选用上等驴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三千余刀手工雕刻而成,色彩明快,线条优美。工艺多采用阳雕阴刻等方法,组成人物、景物图案,造型小巧,生动逼真。刻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惟妙惟肖,艺术价值极高。从其夸张、稚拙的造型中可窥见人们的热情善良、纯朴勤劳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其洗炼的雕刻刀法中可领会到东方民族的古朴、庄严和清新粗犷的审美意识。

行装简单,用人较少,携带方便,表现诙谐,且与当地人民的习俗水乳交融。在庙会祭祀、招徕纳福、红白喜事、生日祝寿等民俗活动中,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民乐皮影各类皮影人物及演出场景道具有幕布(俗称灯帐子)、文武乐器,板胡、二胡、鼓、锣、唢呐等。演出剧目繁多,有神话故事,也有帝王将相,表现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千古盛事、尽在手指,“灯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乐声”。

民乐皮影戏具有群众性和融合性,地方色彩鲜明。皮影戏由农民演,农民看,所以在人物造型、唱腔、情节处理等方面都以农民的质朴生活态度和古代神话传说为基础,尤其腔调简单,唱腔粗犷,气势豪放,慷慨悲壮。演出道具简单,一辆毛驴车驮着即可走乡串户,五六个人便搭班表演,前台演、唱一人承担,后台文、武同时兼顾,分工合理,忙而不乱。

民乐皮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陕西皮影和当地民歌、小曲的营养,也融合了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族乐器、说唱、说书等艺术形式,是音乐、美术、文学、戏曲、说唱等艺术的综合体。同时,这种成熟起来的艺术又传播至周边地区,成为各民族团结、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象征。

民乐皮影的剧目繁多,是典型的口传民间文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艺人、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成份,很多民间故事、笑话、俗语、幽默词句都被引用到剧词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民间文学素养不断渗透,使剧本的内容更具有时代特征。其剧目大都宣扬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追求积极人生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教化民众的积极作用,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