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芒姐姐
早晨7点刚过,我们一行人随旅行团的大客车从省会出发前往吴桥杂技大世界。走高速要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吴桥,年轻的司机和导游商量后带着我们走近路,他说这样可以节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可这一路上绕来绕去,不是堵车就是修路,等大把大巴车把我们带到达吴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的光景。
下车后我们一行人迫不及待地解决就餐问题,走进红牡丹餐厅刚好赶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高朋满座的大厅内,酒菜摆满了餐桌,一对新人在主持人激情讲述中携手从红地毯中走来,新郎、新娘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爱情表白。走向二楼的餐厅,吃着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的午餐,午餐很丰盛,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象南瓜饼、蒸地瓜、窝窝菜等,服务员不时地把刚出锅的菜食给我们端上来,当然餐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海鲜等大菜。
就餐的同时,我们还欣赏到,来自邻桌大变活人的魔术表演,只见参与者手脚被捆绑着,站在一个用红布蒙上的箱子前,正当我们看得起劲的时候,其余四桌的文友们都已经落下碗筷,三三两两地起身下楼,我们十个人也只好起身离开,至于那场魔术是不是真的变出活人来,或者是被捆绑者是如何解开绳子,逃到外面我是不得而知的,或许像电视里常播放的那样,再打开箱子里,里面的人已经消失了,在人们惊呼诧异中,他潇洒地从外面某个地方出现吧。离开餐厅,我们一行人沿着林荫小路,来到杂技奇观园门前,省团委的同志和我们这些与会者照了合影。随导游我们走进吴桥杂技奇观园,通过那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再加上导游小姐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吴桥杂技的历史。那一张张图片仿佛从历史中走来,走过漫长的荣辱与兴衰,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故事里的人们,又把太多太多玄妙功夫留给了他们的后代子孙。从那些陈旧的历史图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吴桥杂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杂技或者说是武功的展示,精彩中的演义,更多的是让我了解到他们的过去,为了生存而选择跑江湖的苦辣辛酸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奇观园座茶典厅里我们欣赏到驴皮影,小的时候在家乡虽然也见过,但并不多,而且那时见到的也不像现在这般高大上,近距离地去观看,甚至好奇的我们有的还跑到幕后去看。表演结束,走出来的是一高一矮的两位艺人,他们穿着白色锦缎褂子,黑色丝绸裤再加上一双千层底的老布鞋,向游客们鞠躬致谢,目送大家的离去后,返回后场休息,等待下一时间段的开不演。那天我们看的皮影戏是什么,我却没有印象,只是看到幕布上打斗挺欢的,声情并茂演绎出神,倒忘了戏里的故事情节。
吴桥人戏法变得那个绝对是一个“绝”字。
快走出展厅的时候,“书房”里,一位身着红色丝绸上衣,黑色长裤的中年男子,正在表演吸引着我们前去驻足观看。只见他前面是一个不到一米小圆桌,桌子上摆着两个碗,只听他说:过去。手上的“红色魔法棒”顺着桌面这么一走,碗里的东西真的到另一个碗里。随后他又即兴表演了双手做画,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只色彩斑斓的大公鸡,高扬着头展现在游客面前。于是他又高声道:列位,如果您喜欢上也看上了我的画,我就把它卖给您了,价钱不贵,五十一张,在街面上您很难买到我的作品。这时,只见两个年轻人走上台去,执意要买走他的画,可这位又说了,我不卖了,一幅画怎么卖两个人呢?在一阵开心的笑声里,我们走出奇观园。三转两转我们来到杂技大世界。杂技奇观宫里一场即将开场的杂技正等候着游客的进场。据导游讲吴桥杂技大世界,是与香港合资兴建的一所高档次的杂技表演者的舞台。它年4月28日破土动工,年11月26日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对外开放,建筑面积为平米。
随着人流,我们走进杂技奇观宫。这座别具匠心的圆锥形建筑场地时,里面吊带、灯光、舞美等诸多设计让我们眼花缭乱。高高的顶尖上,呈射线散开的是一些细密的钢丝,牢牢地固定在圆柱每一个支点上。围绕圆柱建筑的一圈圈坐椅上都铺上一个个软软的海绵垫,通道上还有小塑料凳。时值游客正多,圆座是不够坐的,于是大家便拿起那些备用的凳子纷纷落坐在前场。视听窗在这个时候会给大家播上一个又一个身怀绝技的吴桥人功夫,游客们事先从大屏上领略到他们的精彩表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的观看。
首先上场的是十多个演员表演的各种杂技技巧,参加演出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也会有一些孩子上场,随后是一些演员的精彩表演。用手挽起高高垂下的彩绸带,在空中做着各种高难的杂技动作,在高速飞旋的彩绸带,用把本来还在胸前抱着的演员,猛然间松开用双脚夹住,女演员再顺势抓住男演员的脚,倒立捡砖头,用嘴、脚、手顶碗,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吴桥杂技深厚的功底以及那种很民族、很传统的杂技艺术。最后,这些演员们还为我们送上一道篮球表演大餐。只见,高台上站着两个胖胖的小伙子,往跷跷板上跳,前面准备投篮的演员在被高高抛起的一瞬间,把手中的篮球投进球筐。看着他们在投篮的同时还要展示各自的绝活,真让我们替他们捏一把汗。走出场的时候,我的心依然被当时出现的险情而揪心,其实这也许是他们要表演的一部分,对观众而言,过多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
这一次,我们还有幸近距离观测到江湖八大怪之首人称鬼手的王宝和老先生的表演。事后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过去她来一般都是鬼手的徒弟表演,她也只见过三次王老先生的表演。
这是一个典型的居家小院,小院面积不大,院里散着木叶清香,自然幽静。院门正中悬挂着一块横匾写着“鬼手居”,右侧对联是:眼疾手快变幻大千世界,左侧对联是:玄妙神奇演义小城春秋。院内的屏风上鬼手居的艺博四海、技为五洲的神奇之快,流溢在书画艺术间。屋门前摆着一把座椅,一张蒙着红布方桌,方桌上两个搪瓷碗,三个小白球。围观的客人都早早地找好位置,没有坐的只能蹲在前面或翘脚站在后面,伸长脖子翘首以待。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面容清瘦却有着仙风道骨之感的老者,场内刚才还在议论纷纷的观众席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只见老人扫视一下场内,整了整麦克风,说:你们还说呀,我先听你们说(开场为了活跃气氛)。老人说话声音洪亮而且威严,双目炯炯有神,脑后束着过肩的马尾辫。又道:怎么不说了,不说,我说。然后落在座位上。拿起小白球问:你们看看我这球有问题吗?只见下面有人小声说:有。谁说有的,上来!我说你呢,你怎么不上来,上来你查呀!(依然是为了表演和互动活跃气氛)被他点上名的两个中年男子(其中一个是我们湖南文友),他们两个蹲在桌子两边,和我们一起看三仙归洞的表演。这个被称为鬼手王老先生果真名不虚传,鬼手之快,快到我们顾不上眨眼,就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表演,就连那位守在桌边的文友事后都连连称奇。小球明明都攥在王老的手里经他那么一说:过去。就跑到碗里去了。不知谁说换一个别的,老人真的就换了,观众递去三个不同颜色的矿泉水瓶盖,王老愉快地拿着瓶盖,只说:过去,那三个瓶盖就个归各位,来来回回变换着,让我们都有些眼花缭乱。明明眼睛看到在那里,可打开碗却是错的,真的不愧为“鬼手”,想来这样的功夫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很难达到这种高超的魔变的。
在表演的同时,王老先生还不忘告诫在场的人,千万别去赌博,十堵九输,让你赢的那次是为了让你继续下注设的局。我想也是,可现在社会上好赌的人还大有人在。王老先生是个多面手,他的缩骨功夫也非同寻常,《穿小袄》是他的保留节目,《口中穿针引线》更是令人叫绝称奇,但他最偏爱的还是“三仙归洞”。记得曾经看过央视某台播放过一个小伙子表演的缩骨功夫,说是跟他学的。话从王老嘴里说出来,我当然相信。不过王老在电视上表演的“三仙归洞”,竟然也让守在桌前的节目主持人瞪大双眼,也没猜不出个所以然,如同和这小院内的游客一般,弄到云里雾里了。也正是签于这点,我才总结出: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不信你也可以到“鬼手居”看一下,也会与我一样,有如此感叹。
离开鬼手居,导游又带我们到江湖文化城“天桥把式”摊前欣赏二怪、三怪和七怪的传奇表演。只见场地上,一位高大魁梧壮汉,脸上布下深深的皱纹,半尺来长斑白胡须,红衣黑裤老布底鞋,一踮一跛地绕场走着,样子很是滑稽。特别是他张开破锣似的嗓音叫道:“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走江湖。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洮河两岸度春秋。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侍候。”听他这一吆喝,倒让我感觉到旧时“三不管”的江湖中洒脱不羁的江湖生活。走场一圈吆喝完,他又滑稽地走向台前,只见他运气——下蹲——扭胯——举掌,接着就扬手切红砖,一块两块越切越快,身边的几块砖头,顷刻间变成碎块。这时他又用掌表演劈顽石,目光不时地向在场的人群扫来,滑稽的眼神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他轻轻举掌,放下又举起,一股神力竟然在不留神的时候,把顽石击碎。看到这,想到了沧州功夫,想到了电视剧《雪山飞狐》,才蓦然知道这些不是传说,也不是作家、剧作家空穴来风的杜撰,而是真有历史尚武文化的极点与传承,才让我们在今天和平年代,在冷兵器已经尘封在历史的洪流之后,有幸观看今天这些传承者的表演。也正是从这场表演中,我才知道吴桥二怪——小钢炮高福州。据说,老人自幼练铁砂掌,18岁那年曾在一小时内,把三百块砖劈成碎块。如今,年过七旬的他,雄风依旧不减当年,乐观豁达风趣幽默,每天还坚持练掌力,上台表演。那天老人还为大家表演了肚皮切白菜和脖子卷钢筋等拿手的绝活。事后我才知道为了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文人一饱眼福,老人不顾劳累特意多表演了几个节目。
小钢炮高福州老人的表演刚结束,在场上打锣的那位先生就跑上台插科打诨,大伙见状就要他也来表演绝活,老先生见推辞不过,随手从身后的桌子上拿出一把剑,比一下刚好到他的大腿跟部,正当我们不知他要做什么的时候,只见他用水清了清剑身,又用红布擦了擦,送进嘴里,只把剑柄露在外面,转圈让大家看。
当他把剑从口中拿出来放回盒子里又拿出一个圆铁球,有鸡蛋那样大小,说要吞下去,围观的人都睁大眼睛,有的还劝老人不要再这样做了,只见老先生同样用水冲冲又用红布擦了擦铁球,就往嘴里放,铁球把他的嘴撑得老大,几次吞咽都没有成功,大伙劝老人还是算了,别冒这样的险了,只见他一仰脖子,铁球滚进肚子里。在场的我们无不替老人捏把汗,老人痛苦的表情,几乎让我不忍再看下去。只见他蹲下身,努力地把铁球吐出来,随着一声底吼,铁球从他嘴里喷出滚落在地上。这时老人脸上又露出轻松的神态,边捡边说:还要不要啊,大家见了说不要了,可老人却说,那怎么能行呢?我吞两个,再吞三个,表演给你们。当铁球第二次从老人嘴里吐出来的时候,我们真的被老人那种执著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当他想第三次吞铁球的时候,在场的很多人,都说不要了。老人也被大伙感动了,说再表演个绝活给大家看。说着老人从一个盒子里取出两根约2寸长的骨针,将他们送入鼻孔,然后用纸将鼻孔塞住。当他用手在自己脸部揉了几圈后,骨针居然从眼睛里冒出来一厘米!这时,他走下台,从观众身边走,胆大的敢多看几眼,象我这些胆小的人早就用手捂住双眼,真的不忍再看,为什么,这些曾经走江湖卖艺的老人,年轻时一定受过很多的苦吧,当老人从鼻子里取出骨针时,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现在是和平时期,人们再也不会为糊口,拿自己的性命去学这些绝技了吧,若干年后它会不会随时光流逝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他,就是吴桥第三怪李印怀老人。8岁学艺,15岁就登台的民间绝技大师。擅长表演:吞铁球、吞宝剑、二龙吐须等节目,人送绰号“皮包骨”。
而吴桥第七怪是父子同台献艺。父亲先是赤脚踩着锋利的刀子如履平地般地爬到云霄,儿子李亮在把式滩上敲着大鼓。等李老先生表演完,李亮也脱去那一身清朝时的长袍马褂,换上演出服,站立在用刀子搭成的软梯旁,只见他双目微闭丹田运气,脚底生风般爬过云刀梯。然后再登上一根约50米高、有成人拳头粗的柱子上,撑着肚子,俯着身在上面做着各种高难度的表演动作。这时父亲在下擂鼓助阵,一吆一喝地从语言上密切配合儿子,李亮在上面在做表演动作的同时,应和父亲,这让我们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同时也为李亮捏一把汗。当李亮轻松地表演完所有的动作,走下刀梯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上前去摸刀片,那刀片锋利的刃口,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很多时候,我想不通,血肉之躯是怎样把功夫练到如此刀枪不入的地步的,除了毅力还是毅力吧!
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精彩的节目我们都没有时间去看,导游在表示歉意的同时又不得不带着我们离开吴桥。离开吴桥的时候,时针正指向16:50分。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那片充满神奇,充满诱惑的土地时,也让我真切地从这些艺人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世武功的绝技与神奇。我想,如果有一天再度走进吴桥的时候,我的收获一定会比现在大,那时会在哪一年?哪一天?我还无法预知,但我知道,吴桥人的精神和精湛的武功绝学给了我强大的灵魂震撼!
作者简介:麦芒姐姐,满族,在网上有欣儿、握笔扬眉、夏十三,站在麦芒上等多个网名。幼年随父母生活在四川,青年随先生游历在新疆。现为省级作协会员、市级作协理事。曾供职于北方某船舶制造业,现供职于某大学。年开始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散见报刊一角。代表作有《那一年,那场雪》被选入中学生语文试卷阅读与分析题中。部分作品在省市级征文活动中获二、三等奖。散文《行走在济南的梦境里》在《人民文学》主办的“诗意济南,风雅历下”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着力于中短篇小说“殇”系列的创作,已完成(《猎殇》、《海殇》、《秦裳》又名血色梅花)以及《孽殇》的创作。目前正忙于章回小说《回梦天颜》,已完成上部十五万字的创作。闲暇时写民间故事,鬼、怪、神、魔、精,意在教化度人。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都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生活。有道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感谢朋友们对麦芒姐姐拙作的收藏,转发,点评。感谢百家号平台对麦芒的支持。我将继续努力把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奉献给亲爱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