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村屯名称由来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84642.html

二牛所口镇地处康平西部,距康平县城18米,南与东升满族蒙古族乡接壤,东与康平镇相壤,西与张强镇相邻,北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毗邻。二牛所口镇政府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全镇区域面积为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共辖14个行政村,60个自然屯。,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构成。境内有东马莲河,西马莲河两条主要河流,属于辽河水系,该地是辽河中游冲积平原。省级公路康彰公路纵贯全境。

二牛所口镇政府

政区沿革

二牛所口镇地处内蒙科尔沁草原南缘,清灭明后,清朝设边,是逐水草放牛羊的蒙古族牧地。为达尔罕、博多勒噶台、宾图三王旗辖地。清嘉庆八年解禁,招民垦荒,二牛所口人口逐步增加,光绪四年开关放禁,山东、直隶一代移民大量涌入,人口逐渐增加。光绪六年建县,二牛所口隶属康平县。

年二牛所口四区成立,区址在二牛所口村。辖全境74个自然村屯,此时国共拉锯。年康平解放,进行土地改革,年根据县委会议精神调并村屯,年四区撤销,改称小城子区,属县政府派出机构。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二牛所口分社,政社合一,社址在二牛所口村。年4月,二牛所口分社改为二牛所口人民公社。年成立二牛所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3月撤销二牛所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二牛所口乡人民政府”,撤销二牛所口生产大队设村民委员会。年1月撤乡建镇。

村屯名称及由来

二牛所口镇北沙漠

建制村,镇政府驻地,大部分居住在康彰公路两侧。辖2个自然屯。区城面积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二牛所口]自然屯,村部驻地。清康熙年间,蒙古人在此游猎放牧,这里水草丰茂,柳树丛生,二牛所口为蒙语音译,蒙语发音“鄂伦索口”,意为多杨树的地方。此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至同治和光绪年间有李姓、张姓、刘姓、徐姓及王姓、宋姓先后从山东直隶一带移民至此开始了农耕的生活,二牛所口村人口从此迅速增加。二牛所口名沿用至今。区城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牛头胃〕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东部高,为岗地,西部低洼,北低平,南部低平。清道光年间,有韩姓家族从山东迁来此地居住,后有王姓、高姓陆续迁来,逐渐成屯。因该屯地形酷似牛的头和胃,故取名牛头胃。区城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郭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2千米处。嘉庆二十ー年,即年,郭贵、郭顺哥俩挑担从河北天津府盐山县郭家庄关东来到此地,盖起了两处窝堡,开荒占草,开始了农耕牛活,后又有艾姓、王姓迁于此,因郭姓先来于此居住,故取名郭家窝堡。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西3千米处。东为平缓岗地,西面有河流,南面低洼,北面地势高平。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大莫力克〕自然屯,村部驻地,位于镇西3千米处。地势南北为坡地,东为岗地,西部低洼,有河流,前低平。

莫力克,蒙古语,是蛤蟆的意思。在村的西面有条大河,现在叫西马莲河,每逢雨季经常河水泛滥。清朝年间,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桥,他们认为蛤蟆能够镇水,减少水患的发生,为保护桥梁不被大水冲毁,于是在桥的两侧放置一对大石蛤蟆,故取名大莫力克。后有李姓、陈姓、张姓、关姓等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六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东为坡地,西为洼地,南为坡地,北为缓坡地。清朝顺治年间,从山东直隶有张姓、王姓、苗姓、李姓、赵姓、魏姓来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后又有刘姓等来此居住,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屯。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政府西南6千米处。地势东、西、北三面为平地,南为高岗地。辖3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莫力克〕自然屯,村驻地,位于镇政府西南6千米处,地势南面高,西北部低洼,东为平缓。

清朝中期,蒙古族在此游猎放牧,在村西有条大河,每逢雨季,河水泛滥,为了便于出行放牧,人们在河上架起一座桥。他们期望桥不被水冲毁,在桥两侧放了一对小石蛤蟆,相对于大莫力克,取名小莫力克。后有陈姓、徐姓等来此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区城面积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金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处,地势东南部高,西北地势低洼。清道光年间年,河北河间府河间县金家庄的金贵来此地开荒占草,繁衍生息,在此搭建窝堡,因其得名金家窝堡。后有徐姓等迁来,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有耕地亩。

〔五间房〕自然屯,位于小莫力克村西2.5千米处,地势低平,多为沙碱地,东部有河流。清咸丰年间有王姓从山东王家庄迁此,开荒占草,盖起五间土房屋居住,最初就这一家在此,故名五间房。后又有田姓、李姓、徐姓等分别从山东直隶一带迁此,逐渐成屯。区域面积3.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其地势为周围起伏不大的缓坡地。辖6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兴胜〕自然屯,曾用名马圈子,村驻地,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地势东为岗地,西北为平地,南为洼地,中有沟。清朝嘉庆年间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马匹太多,夜间为防止马匹走失以及野兽的侵扰,在此地用土坯建了个大马圈,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叫这里马圈子。后来从山东及河北陆续有刘姓、车姓、王姓等迁到此地,人口逐渐增多。解放后,这里叫马圈子大队,年,取消生产大队改设村,人们嫌马圈子其名不雅,申请改为兴胜村,意为兴旺、胜利之意。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一棵树〕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5千米处,地势北部东部为缓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间,有宋姓、王姓从山东省高唐县宋家庄迁于此开荒占草,尔后清光绪年间又有于姓、刘姓迁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树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一砍会流出红色像血一样的液体,故取名一棵树。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魏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3.2千米处,其地势北部为缓坡地,南为低平,东为缓坡,西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绪六年,有魏姓从山东省滨州府魏家庄迁来,在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姜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后高,为岗地,前低平,东西为缓平地。清同治年间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窝棚,用来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称之为姜家窝堡。后有李姓、赵姓、高姓从山东迁于此。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戚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1.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缓坡地,东南北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年有戚姓从直隶天津府盐山县戚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而后与另户戚姓认为一家子,由开原大榆屯赴奔而来,从此戚氏家族发展甚旺,成为大户,至今仍以戚姓为主。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新城堡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2.5千米处,其地势西高东低,南临康平卧龙湖,北为高缓平地。清光绪年间由河南新城县新城庄孙姓、李姓来此开荒耕种,在此搭建窝堡,因怀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窝堡。后有赵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南4.5千米处,地势北部为起伏不大的岗地,南为低洼地,西部为缓坡地,东部低平。辖8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单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起伏不大的高岗地。清朝同治年间,即年,山东单龙、单虎、单彪三兄弟因家境所迫,挑担从老家举家来此,开垦荒地,耕耘播种,在此盖起窝堡,用以居住,这三家都姓单,故名单家窝堡,后有李姓、王姓陆续迁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区域面积2.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单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洼地。其名由单家窝堡而来,单家的子女在单家窝堡旁边开荒耕种,分家另过,故名小单家窝堡。后有王姓、师姓等家族来此。区域面积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金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千米处,地势东为岗地,北西为低洼地,南为缓坡地。该屯是小莫力克村金家窝堡屯的一个分支,金氏家族长子分家来此开垦耕种,盖起窝堡,因是晚辈,故取名小金家窝堡。区域面积0.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卢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年卢姓先辈哥仨个挑担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卢家庄来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现在该屯还是以卢姓居多,后又有王姓、陈姓迁此,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1.8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山东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该屯村民祖先从清朝咸丰年间有李姓、王姓、孙姓等家族结伴来此开荒耕种,盖起窝堡,因祖籍都是来自山东,不忘故土,故取名山东窝堡。区域面积2.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沈阳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洼地。清宣统年间有王姓因当时浑河发大水,闹水灾从沈阳逃荒到此,租种地主土地,盖起窝堡,因不忘故土,名为沈阳窝堡。区域面积0.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韩达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中西部为坡地,东北低洼,西南地势高缓。清光绪年间有蒙古族姓罕达来到此地开荒占草,盖起窝堡居住,故而得名为罕达窝堡。后该姓搬走,迁来韩姓、王姓、李姓等居民,罕达窝堡逐渐演绎成韩达窝堡。区域面积0.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洼地,东南与卧龙湖相临,辖3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界力台)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北为起伏不大的坡地,东西南为低平洼地。界力台,蒙古语“界伦台”,汉语意为“六十岁”。最早来这里开荒占草的是60岁的蒙古族老人带其家人。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孙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处,地势北为起伏不大的坡地,东西南为低洼平地。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有山东青州府孙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辛勤耕作,盖起窝堡,故取名孙家窝堡。区城面积4.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温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咸丰十年即年,有温姓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温家庄迁到此地开荒占草,建起窝堡,光绪年间有李姓从山东莱州府来此居住。此时温家日子兴隆,繁衍甚旺,渐成大户,故该地以其姓氏命名为温家窝堡,沿用至今。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南6.5千米处。地势东北部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南临卧龙湖。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齐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位于二牛所口镇南6.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为平地,南临卧龙湖。清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通知其父辈们也从山东来此,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晚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齐家窝堡。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大齐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地。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告知其父辈们前来此地,父辈们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父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大齐家窝堡,晚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齐家窝堡。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三家子〕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地。清朝光绪年间,有巨姓、刘姓、王姓三家从河北河间县来此定居。他们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土地,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三家子,沿用至今。后有张姓等搬入居住,人口逐渐增多。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下坎子〕自然屯,位于村西0.5千米处,地势西为岗地,北为缓坡地,南临卧龙湖,东为平洼地。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从山东来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挡住卧龙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后有其他姓氏迁人,逐渐成屯。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戴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地势西为岗地,北东低洼,南为缓坡地。清同治元年有戴姓从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七社戴家庐迁至此处,开荒占草,耕作收获,盖建窝堡,故而人们称之为戴家窝堡。区城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亩。

建制村,位于镇东南7.5千米处。地势低洼,东南部临卧龙湖。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岔海挠〕自然屯,村驻地。地势西部为平缓坡地,南北为缓坡地,东临卧龙湖。清朝初年,科尔沁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此处紧挨着卧龙湖,有凹进内陆的水塘,岔海挠蒙语“白色的湖泊”与卧龙湖相连。牧民赶来牲畜在此饮水。村名由此产生。后有孟姓、彭姓、曹姓等家族迁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岔海挠一名沿用至今。区域面积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南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处,地势北西为缓坡地,东部低平,南临卧龙湖。清乾隆年间,有南姓五兄弟从山东东昌府范县,挑担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衍生,在此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南家窝堡。现在该屯仍以南姓居多。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安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3千米处,地势东北为岗地,西为低平地,南临卧龙湖。清嘉庆年间,安姓人家从河北沧州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安家窝堡。后有李姓、周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城子〕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北为岗地,西南为坡地,东临卧龙湖。清光绪年间,河北闹旱灾,为生活所迫,有高姓、杨姓两家由直隶河间府逃难至此,见有一排破旧房屋,周围有残缺的围墙,很像一座废弃的小城池,经过修鐥,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故名小城子。后经考证,此处在辽代建有点将台。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大王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弟弟在西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小王家窝堡。后有李姓、翟姓等居民陆续迁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小王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1.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弟弟在西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小王家窝堡。区域面积2.1平方米,耕地面积亩。

〔杜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地势西略高,东南低平北部为缓坡地。清光绪初年有杜姓由河北大名府杜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因姓得名杜家窝堡,后有王姓、马姓等家族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形成屯。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杨天成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河南地区闹蝗灾,有个叫杨天成的人带领一些人闯关东,来到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杨天成窝堡。后有刘姓、王姓迁入此地。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建制村,位于镇东南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刘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平地。清光绪初年,河北大名府刘家庄有刘姓率其家人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得名为刘家窝堡。后有马姓、曹姓迁入。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马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北为缓坡地,东西南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马姓家族从山东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马家窝堡。至今该屯基本也都是马姓。区城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滕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处,地势东西南北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有滕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滕家窝堡。后有李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义合屯〕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为西部高,南北低洼,东低平。

义合屯位于康彰公路两侧,是以前运输货物及行人歇脚的地方,这里的人友好而和气,讲义气,久而久之人们就定名为义合屯。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镇东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缓沙地,属低洼地,北与内蒙古邻。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敖汉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敖汉,蒙语为老大、长子之意。清朝初年,此地属左翼后旗辖地,王爷派他的长子来此收取佃户佃租,搭建窝堡居住,人们就把这里叫敖汉窝堡,沿用至今。后有滕姓、姜姓、杨姓等迁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以前分为东敖汉和西敖汉两个自然屯,现已合并为敖汉窝堡1个自然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李影匠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朝年间,河南开封府李姓人家来此,垦荒耕种,搭建窝堡,因其会皮影戏,经常给附近村民表演,人称李影匠,此地也因此得名李影匠窝堡,后有张姓、王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兴隆庄〕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处,地势为低平地,多为沙土地。该屯系从敖汉窝堡屯分出来的,起名兴隆庄,意为兴旺、发达之意。兴隆庄起初叫兴刘庄,刘姓开荒占草第一家。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张江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缓坡沙丘地。清朝末年,山东有个叫张江的举家迁来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张江窝堡。区域面积0.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穆家窝堡〕实名(木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5千米处,地势为低平地。道光年间,河南穆姓家族挑担来此,垦荒耕作,搭建窝堡,故名穆家窝堡。后此姓搬走,有张姓、王姓迁入,人们为了书写方便,简写为木家窝堡,沿用至今。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北2.5千米处。地势东北部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南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李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东西南部为低平地,北部为高岗缓地。清光绪初年,山东登州李姓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李家窝堡。后有王姓、崔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四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地势为东西南北部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有杜姓、刘姓、王姓、李姓四家从河南来此定居。他们同心合力,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沃土,幸福平安地生活在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四家子,沿用至今。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卢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卢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后有于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胜利屯〕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5千米处,地势为东部平缓丘陵沙地,西南北部为低平地。胜利屯原名王二八棍窝堡,最初有个叫王二的人逃荒到此,盖起窝堡,因其不务正业,人们叫其王二八棍,屯名因此得名。后有李姓、赵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后来,人们嫌其名不雅,经申请批准改为胜利屯。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西北6.5千米处。地势南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东北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西王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南部高,北西东为低平地。清嘉庆初年,山东登州府王姓哥俩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其弟因居住在哥哥的西面,故名西王家窝堡。后有李姓、张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张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道光年间,河北沧州张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张家窝堡。后有杨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城面积3.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郭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南开封府郭姓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郭家窝堡。后有王姓、杨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太平庄〕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道光年间,从山东有两户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给此地取名太平庄,现在该屯已并入西王家窝堡屯。区域面积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东7.5千米处。地势西北为岗地,南为低平洼地,东临卧龙湖。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任家窝堡〕自然屯,村部驻地,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临卧龙湖。清光绪末年,山东登州府任家庄有任姓家族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任家窝堡。后有王姓、金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3.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杨学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咸丰年间,山东有个叫杨学的人举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杨学窝堡。后有刘姓、李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岳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处,地势西为缓坡地,南为平地,北为低洼地,东环卧龙湖。清道光年间,河南广平府永昌县岳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岳家窝堡。后有赵姓、李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白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山东菏泽白姓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白家窝堡。后有刘姓、赵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赵宝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咸丰年间,山东直隶有个叫赵宝的人举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赵宝窝堡。后有王姓、何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亩。

文来源《康平地名概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