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历史悠久,是海宁民间艺术中的典型代表,是海宁人民的智慧结晶,凝结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是海宁至今仍在流传的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的影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皮影戏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为主要乐器,配以“弋阳腔”和“海盐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再加上海宁方言的唱词和道白,深受民间喜爱。清末民初,海宁皮影戏发展最为鼎盛,后由于社会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宁皮影戏仅剩周王庙、斜桥等4个戏班。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皮影戏艺人的不断努力下,海宁不断加大对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成立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在海宁中国皮革城、盐官观潮景区、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建立皮影戏馆,使皮影戏得到有效保护、并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硖石灯彩,源于秦盛于唐宋,以独特的针刺工艺见长,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过千百年地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硖石灯彩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为传承这项民间艺术,海宁采取了多方位保护和发展措施,从成立相关协会、培养灯彩新人、设立灯彩展馆、参加国内外各类会展等多个方面对这项民间艺术进行继承与创新,并以此展示和宣传海宁灯文化的魅力。年和年,海宁市人民政府先后分别将硖石灯彩赠送新加坡内阁资政、新加坡中华商会和新西兰奥克兰市政府及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年,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都是光与影的艺术,历经千年的激荡与沉淀,这对光与影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已然成为潮乡大地上的两颗璀璨明珠,折射出海宁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来源:海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