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播大梦想非遗人19年走街串巷为传统文

01:43

今年是王智参与搜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第19个年头。

19年间,来自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智,探访过多个乡村和多名民间艺人,搜集的照片、视频和录音保存在30多个硬盘内。他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一起,为非遗博物馆收集2万余件实物,为此,他用坏了十台相机、十多支录音笔和多台电脑。

王智说,参与抢救非遗,从一开始他们就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与城市发展进程赛跑。

近几年,王智逐渐放缓了搜集的脚步,转而陷入思考。“保护非遗究竟为了什么?”是靠它挣钱?还是习得一份技艺?

在王智这里,没有准确答案。

从年开始,受多家媒体之邀,王智开始讲“二十四节气”,并在自媒体直播平台上,撰写“非遗日记”。为了更加形象,开讲座和直播时,他会带上稻、黍、稷、麦、菽,也会带上农具,更会讲述自己的体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粉丝达到数万人。

▲王智说,方寸之间,剪出的窗花背后也大有文章。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贾晨

“一生只做一件事。”王智说,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保护非遗。

只是最初,他并非这么想。年,王智大学毕业。毕业前,老师的激情演讲至今犹在耳畔:“中华文化一定能够复兴。”最后,他被分配到了西安群众艺术馆(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

群众艺术馆的职责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但王智对吹拉弹唱提不起半点兴趣。此后,国内文化市场也一直在跌荡中前行。低迷期,推向市场的一些文化单位开始鼓励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王智说,那时,他还办过一段时间街舞培训。生活在继续,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智却很迷茫。他说,只有看书才能排解自己的苦闷。

年,世界文化博览会将在韩国举行,王智所在单位负责组织素材参展。为了应对参展,王智随老师们下乡搜集素材。在乡间,他见过老剪纸艺人的手艺、看过民间漆器艺人的绝活……

这次参展,各城市的民间展品填满了每个展区。王智说,有些展品并非什么宏大作品,但能看到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传统。一对比,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展馆,只有一些摄影图片、剪纸、铜车马和兵马俑复制品等,给王智留下太多遗憾。

可遗憾归遗憾,王智发现,外国人依旧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他向外界讲述中国文字的由来、讲述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复刻品背后的故事。每到精彩处,总能听到掌声或惊叹。

多年后,王智说,在韩国庆州的一个半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从外国人期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切目光里,找到了自信,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一种力量。

有自信也有失落。在韩国期间,他参加了一次当地祭孔活动。“现场几百人穿着统一服饰,场面肃穆、严谨……”年前古礼再现,现场氛围并非一场古装演出可以比拟。

回国后,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的王智作出决定:赴韩游学。家人都觉得他简直疯了。年,王智成功申请上韩国延世大学语言班。

他说,去韩国,只想弄明白,为什么在国内“韩流”是时尚,在韩国为什么中华文化会备受尊敬,是什么样的文化影响着韩国。

▲年6月,王智在安康凤偃古梯田调查用连枷打收割的油菜籽。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自己家里就有一堆宝

在韩游学期间,王智学习韩语。他说,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思维,他希望了解对方,更想认清自己。

上韩语语言班期间,王智发现,韩国正流行“中文热”,不少外国学生想让王智教他们汉语,每小时元人民币,“其实学习就是聊天。”王智说,那几年,在单位,他每月的工资也就元。

在这段时期,他看到有年轻人专门乘机从国内飞抵韩国,只为当地一款明星产品;在这里,他也看到,在韩国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很受尊崇。

年年底,王智回国。韩国之行让他发现,“明明自己家里一堆宝,我想回去寻宝。“

此时,国内学界已经有人提出,“谁来守卫国家文化领土?”“谁来守卫民族的DNA”?作家冯骥才也在媒体上高呼“谁来拨打抢救中国文化的”。

王智说,民间文化也是在守卫国家文化领域,如此,更有价值感和使命感。年,王智回到原来单位,申请调研群众文化,并开始奔走于乡村之间。

可宝从哪里来?上了年纪的老先生们告诉王智,要了解乡村,必须去庙会。

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什么是好坏?老百姓内心有杆秤。秤从哪里来?王智说,去看看庙会的演出。

庙会上的城隍爷,能打鬼辟邪,保卫一方平安,是忠烈,是孝德精神的化身。相传,朱元璋认定,城隍爷比官高一级,官员上任,先拜城隍,老百姓告官不赢,可以到城隍庙告阴状。

“只有干善事、好事,才会得到城隍爷的庇护。”王智说。即使庙会的戏楼,也颇有讲究,要对庙宇、对祠堂,唱的是忠君爱国,演的是礼义廉耻。这种高台教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忠孝才由此相传。

▲年,王智调研陕西大荔阿寿村二月二花馍巡游。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非遗传承的人和事

王智发现,在民间,传统文化并没丢。它可能在山坳坳、也可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人手中……

年初,在群艺馆楼道,王智遇见打扫卫生的农民工赵大德。

听说王智在寻宝,赵大德说,他老家长安区小邵村,过去用布或草制作一种简陋的鞋,当地人叫做“布绺绺鞋”。他家有个打鞋的旧木机,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现在会的人不多,他家准备劈了当柴火。

“千万别烧啊……”王智说。次日,赵大德将打鞋机搬来了。一番演示后,王智激动拍着赵大德的肩膀说,“大德呀,别看你今天在打扫垃圾,但明天,你就能成为民间艺术家登上大雅之堂。”

“打个烂鞋就成民间艺术家?”赵大德也疑惑,但他推荐了自己的姐姐赵小明。

作为村里的巧妇,在此后的民俗展览会上,赵小明真的成为了“艺术家”,更现实的感受是,各地的订单震动了乡村。如今,“布绺绺鞋”已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的代表。

在西安临潼,王智听说有位老艺人叫卢学林,擅长耍临潼道情皮影戏,经常出现在当地乡村的婚丧嫁娶,其中以擅长主持丧事。

年,王智在临潼火葬场第一次见到卢学林。一番展示过后,王智抓住卢学林的手,说他是艺术家,还鼓励他要成立皮影社。

“啥子艺术家,我就是混口饭吃。”王智至今还记得卢学林的“谦卑”。此后,卢学林的演出多次进入西安城。其中一年春节,仅在大唐芙蓉园一连演了17天,备受好评。卢学林也找到了做艺术的感觉。

他告诉王智,他要把皮影带出国,让世界看看中国文化。王智也在一旁频频点头。只是,年,老人去世时也未能如愿,送别时,又是二人初见的火葬场。

王智说,非遗保护是以人为核心的,传承人的离去对非遗保护来说,是最大的损失和遗憾,遗存百年的文化也因人亡而艺绝。参与抢救非遗,从一开始他就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与城市发展进程赛跑。

19年间,王智探访过多个乡村和多名民间艺人,搜集的照片、视频和录音保存在30多个硬盘内。

古法造纸、牛斗虎、古法榨油、秦腔脸谱、结绳香囊、动态风筝、道情皮影、碗碗腔、鱼化寨泥叫叫、炮里花灯……他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一起,为非遗博物馆收集2万余件实物,为此,他也用坏了10台相机。

▲王智在田间地头寻找实物讲民俗。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非遗中的精气神

参与保护非遗多年,王智发现,在非遗背后,有一股子精气神。

王智发现,地域不同,精气神也不一样。

“精气神重要吗?”记者问。

王智说,在关中农村,村民将锣鼓叫做家伙。过年了,一个村连“家伙”都敲不响,会被邻村耻笑,认为这个村没有了“精、气、神”。

念每个字时,王智都刻意提升语调。他说,西安附近有个村,过年迎城隍时有打锣鼓的习俗。每年,到了时间,村民不吃不喝,昼夜打锣鼓能有几十个小时,没人喊累,一个个还精神抖擞。而此后,这支锣鼓队受邀进城给一个景区演出,说好了价格,但到了时间,景区还想让他们继续演,加钱是次要的,关键演出者已显出疲态。

“这就是商业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别。”王智说。“一个村是这样,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也是这样,人身上要有股子劲儿,那就是精、气、神。这种精神拿钱买不来。”

在西安二环路东南角的一个村,村民告诉王智,他们虽然进了城,但每年锣鼓不散,村魂不散。王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续魂的,给人以力量。除了吃饱穿暖外,精气神才是人的一种最高追求,且这种追求没有止境。

搜集非遗很多年,老艺人担心最多的,是怕手艺失传。

王智在汉服上看到了希望。王智认为,严格意义上讲,汉服不能称为非遗,但确是传统文化。

近几年,作为旅游城市,在西安,汉服成为一种时尚。与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些拘谨相比,在一些景点,有不少年轻人落落大方穿着汉服沿街拍照。

王智曾打听,租身衣服、请个化妆师和摄影师,一套照片下来要数千元。但就这,也挡不住年轻人的喜爱。

这一幕,让他想到了在韩国留学时,国内女孩乘机去韩国体验明星产品的场景。

王智还发现,汉服“发烧友”已经不满足汉服的行头,有女孩告诉王智,配得上这身行头,就必须花时间去看古诗词。在大雁塔下、在钟楼旁、在十二时辰内,古风是由内而外的展示,几句文言文更符合此景此情。

如同咖啡间,说几句英文单词能显“派儿”一样。王智说,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

他说,以前他办街舞班,街舞也是民间文化,它关联着嘻哈、街球、极限运动。街舞的配乐刺耳、富有节奏感,与传统音乐形成极大反差,而染发、耳环、穿衣戴帽也各有讲究。

王智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驱动内心,内心改变行为处事。如同汉服背后也是文化。

王智说,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因为无论你喜欢一项,都像打开一扇门,背后的文化值得一生玩味。如同书法、茶道、香道以及琴棋书画、诗酒茶花,还有家具、装修、配饰……

▲年,王智在乡间调查老式油坊。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保护非遗是为留住文化DNA

王智受多家媒体之邀,从年起,开始讲“二十四节气”,并在自媒体直播平台上,撰写“非遗日记”。为了更加具象,出镜时,他会带上稻、黍、稷、麦、菽,也会带上农具,更会讲述自己的种植体验。

在七夕前,他在家发巧芽。他说,传统中,七夕这天,少女要乞巧。在农耕时代,通过乞巧,少女能了解七种种子发芽过程,了解农耕经济。通过乞巧占卜前程,由上一辈人传递心灵手巧、坚忍不拔、勤俭持家、慈爱的精神。

倡导什么、弘扬什么,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古人都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表达。王智说,现代社会虽然也有更宽容的多元表达,但是显然有些表达就有争议。因为中国人眼里的情人和外国人说的情人,背后的概念是有差异的。七夕可以说是爱情节、可以是家庭团圆节、可以是乞巧节。而叫情人节,总觉得这味道有点不对。比如有位老人说,这天见到一名年轻女孩子连着收到5名异性追求者的鲜花,吸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目光。女孩子还很眩耀,这背后就是大打折扣的七夕文化了。

在王智看来,传统社会,女人在家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女人影响男人,更会影响孩子。母爱的力量会伴随人的一生,孩子长大后,即使在外受过再大的苦,也会因曾经的爱而不被打垮。

在他看来,商业化非遗会可以改变评判标准。

一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什么?在商人眼中,是财富;在学者眼中,是文化;在考古界,是文物;在普通人眼中,它只是喝茶的工具。

“商人逐利,君子逐义”,王智说,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商业化的,但大多数并不行。理想不能成为买卖,否则“挣了钱,丢了文化。”

作为搜集者,他清楚,保护非遗是为了留住文化DNA。王智说,他无法用当下的价值去评判对错。保护是为了子孙后代、保护是为了面向未来,保护是为了培根铸魂,凝聚文化自信。

在多个讲堂,王智常对听众们讲,纵观千年过往,文化得以尚存,必然拥有根植的土壤和雨水,或许在迷茫时,回望传统,能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一份启示和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贾晨

编辑:朱亮

责编:范永松

审核:阮鹏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