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花木兰再起热议,中国故事海外翻拍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5882645.html

引言:“好莱坞式的“中国风,追根溯源是底层人物与宏大梦想的嫁接”

好莱坞电影向中国市场进军拉开新帷幕。

近日,Variety记者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漫威准备为新电影《上气》挑选男主角,男主角强调必须是中国血统,年龄在20~29岁,彭于晏、释小龙、吴磊等纷纷被网友推荐,不过有了年龄上的范围限制,彭于晏、释小龙等可能与这个角色无缘了。

漫威此举,不免让人联想到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这部电影在上周也刚公布了预告片,拉开提前大半年的宣传预热,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在短短一分半钟亮出戎装和红妆多种造型,时而热血时而温婉,两种形象反差极大。

无论是漫威的华裔英雄选角,还是刘亦菲出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都在中国引起很大轰动。

半个多世纪来,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中国题材、中华元素在外国各种改编呈现。

好莱坞从上世纪60年代的李小龙开始流行中国功夫,各大公司追捧华人功夫明星,日本从战后50年代就拍中国古典题材《杨贵妃》《白蛇传》,各种历史故事风靡社会各阶层,漫画游戏曾经引领潮流,韩国从21世纪影视振兴后,《武士》《飞天舞》《大长今》也迅速风靡,蔓延到游戏产业也不亚于日本当年……

几十年来,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中华文化在海外影视作品的吸收并不缺乏,这是否算是一种国际认同与接纳?国外真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么?是出于对中华元素的热爱和欣赏?还是一种反向吸引中国观众或海外华人的商业手段?

01

迪士尼《花木兰》

输向中国的美国童话,非打入美国的中国故事

好莱坞是唯一给全世界拍电影的地方,汇聚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才。对中华文化元素的运用,他们擅长用代表性的细节作为一种技术装饰,是一种印象式中国特色。

真人版预告片被广泛吐槽的妆容,其实符合历史上北朝到隋唐流行的“额黄妆”描述,只不过可能打粉过重,显得“死气沉沉”,这方面要是能像对故事那种现代化处理,相信大家对木兰外形的历史还原会接受很高。

故事方面,可以看出真人版并没有完全按照20年前的动画版还原。

从居住条件看,木兰家境似乎颇为富有,不再是《木兰辞》和动画片中的小户人家姑娘。

木兰父亲说,答应这门亲事对我们家族来说,是最好的安排。木兰表情黯然,却也答应联姻,迪士尼《花木兰》显然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发生了改变。

真人版木兰家境被网友调侃为“福建土豪版”,但体现场景的丰富

虽然福建土楼出现确实显得“出戏”,如果不是“广告植入”的话,看得出美国人为真人版标新立异很花心思,至少中国式建筑场景不单单只有青山绿水和明清式古城那么俗套的中国风貌,算是有利有弊的处理吧。

另一方面,无论是相亲前为木兰进行梳妆打扮、插上发簪、给木兰扮上女装后忍不住原地转圈,还是木兰从军后和一众糙汉子操练、行军路上遇到的雪崩等细节,很多来源于当年动画,也是一种改编的继承。

真人版雪崩一幕与动画版情节算有还原

木兰是一个文学虚构人物,是不是姓“花”本就有争议,历史上木兰除了姓花,还有朱、魏、韩等至少三四个候选姓氏。

从这方面说,好莱坞不论动画版还是如今真人版,把英文定“mulan”反而是聪明和准确的。

今天之所以普遍认为姓花,主要归功明代大戏剧家徐文长写《雌木兰代父从军》(收入他著名的《四声猿》剧本合集),他塑造花木兰一家人背景,所以流传很广。

当年动画版《花木兰》在自然背景、人物衣着很体现中华传统,好比吃饺子等风俗尽管也是时代不对,但的确算典型中国风俗,人物肤色面貌不是很中华,可以理解木兰本就是历史上的北朝女子,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鲜卑。

不管是当年动画版还是如今的真人版,美国人对花木兰的大背景是了解过,只是希望做出自己的特色,或者,美国的要诀历来在于“扬长避短”:

第一,历史还原本就不是长处,当然不可能去拍一部花木兰的历史传记。相对来说,美国也有几十年的功夫片熏陶基础,真人版的真正定位还是功夫动作片;

第二、制作方是迪士尼,在原来动画片成功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幻想元素,发挥迪士尼童话故事的优势。

动画版木兰家庭普通,木兰设定是左撇子

但不容易被接受的是,这次编剧是四个老外,他们在动画版基础上会有怎样改编,难以预料。

既然木兰是被迫从军,足以说明木兰并非来自富贵人家,当时征兵匆忙严格,但在预告片展现下,木兰在草原上骑马,家园一派安宁祥和,与原来故事背景十分离题,正像网友调侃“福建版木兰”,离边关战事遥不可及。

真人版形象自然要求故事不能脱离现实太远,花木兰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毕竟还是一个有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想象过于浮夸对这个故事改编显然不利。

在中国人心目中,花木兰之所以是经典艺术人物,是因为她身上具备中国古代女子多种优秀品格:

1、她在被迫无奈情况下决定以女儿身冒险代父从军,这是孝心;

2、她有出色武艺和勇敢精神,成功打败敌人,这是保卫家园疆土的忠心;

3、她还有一流的智慧,虽然显得夸张,但木兰能在男人堆的军中待了十二年,职务不断提升,至少说明她相当聪明机智;

4、木兰立下大功,完成使命受皇帝接见,丝毫不留念功名富贵,只想回家陪伴家人,这更是“深藏功与名”的侠义精神。

真人版延续两部动画版将木兰作为女性意识自觉的一种现代化解读,认为木兰是渴望发现自我,能够实现与男人一样的成就,对命运、对现实,对追求……这就是预告片那一句“我的职责就是战斗”的主题诠释。

从中国文化背景上来看,是一种“误读”,但作为美国人拍的故事,作为一种影视化的艺术表达,只要不是贬义的、过于离谱的塑造,还是值得欣赏的。

好莱坞能够依靠发达的工业化流程,把一个有上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故事靠场面、形象和特效做的四平八稳,注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内核,这是中国电影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果演员演绎到位,这样一部电影至少不算失败,就像之前迪士尼故事真人版如《灰姑娘》《美女与野兽》,质量也都过得去。

02

中华元素的海外流行

“他国为体,中学为用”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影视作品,提到中华元素的展示,大多数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八成会是中华武术或功夫。

美国接受武术文化从李小龙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好莱坞开始,功夫粉丝昆汀·塔伦蒂诺今年推出的新片《好莱坞往事》,就专门安排了李小龙这一角色大展魅力。

也是昆汀成名以后,将袁和平的《铁马骝》带到美国上映,袁和平在科幻动作片《黑客帝国》三部曲中,彻底改变了美国动作片史泰龙、施瓦辛格那一套“你一拳我一脚”的笨拙面貌。

与此同时,成龙、李连杰进入好莱坞,两人各有特色,也都体现观赏性,《尖峰时刻》《上海正午》《致命罗密欧》《龙之吻》等片刷新着海外观众对“动作片”的三观。

到年,成龙、李连杰与袁和平联手刘亦菲的《功夫之王》算一个高峰。

派拉蒙公司的动画《功夫熊猫》,基本是美国人自己来“复制”功夫和一系列中华元素,做得惟妙惟肖,大获成功,到年拍了三部。

片中将五大高手对应某种象形拳法演绎了出来。其他自然风光,建筑习俗,比武大会等也都体现中华元素的风貌。

今天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基本是美国人自己编剧、自己制作中国的古代场景,同时也有武术和战争场面,尽管还做不到完全准确,但多少也体现老外在表达中华文化上不断深入的进步。

《功夫熊猫》中的动物们其实也代表了中华武术的几种动物拳法

与美国相似,东方的韩国在文化上与中国源远流长,但韩国影视文艺市场化在年以后,吸收中国文化与建立合作,同样是从古装功夫片开始。《武士》与《飞天舞》都代表当时进入中国院线的成果。

一个是借鉴日本武士电影模式,本身也很有悲壮感;一个是衬托香港武侠片班底,武术指导为马玉成,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很浓中华历史背景的香港武侠片,除了人物有历史上高丽的背景。

中韩合拍重要古装片《武士》

两部都算是开拓韩国电影海外影响的先锋之作,只不过当时韩国电影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动作设计方面都比较依赖外援,故事创意算很好的开发了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其实这方面倒值得我们借鉴。

之后如《无影剑》等古装武侠片,武术动作还有香港团队的影子。

到年后,再拍高丽时代武侠故事《侠女:剑的记忆》,就再没有模仿的影子了,虽然有武术等中华文化的东西,但总体动作姿势和镜头感觉,已经是很鲜明的韩国电影特色。

韩国影视在起步阶段借助中国合作打开他们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太亦步亦趋,从文化心理一直渴望树立自我特色。

《侠女:剑的记忆》

这些年来,不少韩国古装片涉及中国历史背景时,像《霜花店》《最终兵器弓》《双面君王》《南汉山城》等,为了突出他们自己形象,也同样违背真实历史削弱当时与中国的关系。

如创下韩国票房奇迹的古装历史电影《鸣梁》,本身质量上乘,由于中国明朝的大力支持只沦为两行字幕,丝毫不见中国在当时陆战方面的内容,连客串镜头都没有,哪怕还在中国国内上映,许多观众都每每为类似违背史实的内容吐槽。

《霜花店》

由于韩国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和相似,长期以来游戏方面对中国元素方面的采用非常凸显。

不管武侠风《醉逍遥》、奇幻风像《剑灵》等都在中国元素方面能够精确还原,也能够有效适应中国市场。

伴随韩国文化产业的开放程度,近年,韩国游戏对欧美市场主打一些中世纪、魔幻元素的游戏也都很让人惊讶他们的进步非常大。

与美国、韩国不同,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战争时期已是亚洲的影视大国,战争结束后大师辈出,长期是亚洲电影最高水准。所以,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就是一种单纯题材创新。

20世纪50年代,东宝公司与香港邵氏公司接连合作,大导演沟口健二拍摄《杨贵妃》,然后是真人版《白蛇传》(山口淑子主演,她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李香兰)。

《杨贵妃》提名当年威尼斯金狮奖,而《白蛇传》照日文原名翻译是《白夫人的妖恋》,透着商业娱乐气息,两部作品各有成就,也都大获成功。

中国题材走红前提下,东映老板大川博准备“跟风”,选择由薮下泰司编剧兼导演,组建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一部75分钟左右的动画长片。

东映动画制作组重点研究了40年代中国动画前辈万古蟾、万籁鸣兄弟风靡一时的《铁扇公主》,如孙悟空的72变,铁扇公主的法术,对山水画的背景运用,人物的戏曲造型等充分吸收。

该片开头铺垫许仙自幼对动物的喜爱,小时候捡到白蛇,在大人反对下将其放走,这一段有皮影戏特色。许仙长大后又养了一只熊猫和一只狐狸。

日本版许仙喜爱收养小动物,熊猫与狐狸都是他的萌宠

经典的“游湖借伞”改成“琴挑”,呼应中国文化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感情模式,是一种创新。

白蛇盗银连累许仙流放苏州,许仙的宠物熊猫和狐狸也千里迢迢追寻主人,将两只野猪、一只鸭子,一只貂和几只老鼠统统收揽。显示日本开放的思路,同样借鉴流行的迪士尼动画,动物们一番打打闹闹很有喜剧感觉,和今天《疯狂动物城》差不多了。

50年代中期的《杨贵妃》是沟口健二第一部彩色片,通过人物装扮、场景背景尽力将独特的中华文化呈现出来吸引观众,只不过当时外景条件有限,主要还是摄影棚搭景,上元节观灯等段落充满异国情调,也算一种想象的唐朝繁华景观。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中日关系最好的十年,当时《追捕》《人证》两片在中国影响很大,商业导演佐藤纯弥先后来中国拍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两部重量级合拍片。

《敦煌》从题材是反映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从故事来说是历史作家井上靖的小说,借举世闻名的敦煌宝库隐藏原因,深刻反思战争对人类文明的伤害,将西夏推崇武力扩张与战时的日本联系起来。

《敦煌》

日本总共投入40亿日元将敦煌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各个古代民族面貌呈现出来,实在值得今天中国人敬佩与反省。

他们比较了解中国历史,也历来细致认真,大量西夏文字,包括使用重甲连环马,历史上俗称铁鹞子,西夏服饰、回鹘女子装扮、敦煌地区的民居和器乐,以敦煌壁画为参考还原,体现日本制作方非常细心和努力的结果。

即便摄制组这样卖力,该片也有不少地方不准确。

好比称呼,西夏是绝对不会自称“西夏”的,就算金庸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家在《天龙八部》中也同样失误。他们可以自称全名“白高大夏国”,简称“大夏国”或“大白高国”,绝不会自称“西夏”。

还有西夏向河西走廊扩张时还只是党项部族政权,不断出现西夏国的说法也不对。片中创造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对赵仁德说自己家族属于契丹人,野利是党项贵族八大姓氏之一,和契丹耶律氏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敦煌》一片向海外介绍了中国莫高窟的绝世艺术,还介绍了湮灭的西夏文化,以此捧红敦煌旅游40年长盛不衰,足以令中国电影工作者深感惭愧和汗颜。

《敦煌》电影中对壁画和西夏文字的还原

年,电视上推出横山光辉《三国志》漫画改编的TV剧集,推动日本影视动漫涉足历史题材。以至于大量《三国志》漫画和世嘉、光荣等公司开发游戏,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开始创作于中日邦交恢复的70年代初,完成80年代中期,畅销达多万册。

横山光辉版《三国志》是日本动漫题材中划时代的作品

还有一个重要标志性动漫就是鸟山明的《七龙珠》,一开始这是定位喜剧冒险、锄强扶弱的故事,少年孙悟空长着尾巴,拿着如意棒,乘坐筋斗云,全都是中国《西游记》孙悟空的翻版。

其他八戒(故事中的乌龙)、牛魔王、天津饭、饺子、饮茶、龟仙人鹤仙人等,包括天下第一武道会,都是满满中国风。找到七颗龙珠以后,也是一条“中国龙”出来给大家完成一个愿望。

众所周知,《七龙珠》当时太受欢迎,鸟山明为了全世界更多读者喜爱,故事走向渐渐脱离中华和东方文化,发展成人造人、外星人大量加入的科幻元素为主。

日本动漫界最有思想深度的宫崎骏,也是80年代从《天空之城》开始单独创作。他的成功离不开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背景,也是中华元素大大激发了宫崎骏的创造力。

年,宫崎骏创作《龙猫》,从名字也可以感受到有中国文化渊源。更有一种说法,龙猫的形象借鉴过日本人非常喜爱的中国熊猫。

宫崎骏动画主人公与各种动物有渊源,来自他深受影响的《白蛇传》

受到中华文化影响而投身动漫的并不止宫崎骏,生于60年代末的小川悦司也是一个典型。

他在80年代初看了李连杰成名作《少林寺》痴迷中华文化,喜欢武术和美食。

90年代,他创作了风靡一时的《中华小当家》,将中华武术和各种美食联系到一起,故事也是从四川名牌餐馆菊下楼争夺开始,这种创意很快影响到《金玉满堂》《食神》等一批将餐饮竞争和武术手法结合的电影出现。

03

中华文化输出,“误读”属于正常

期待认同不如主动推广

文化元素本就是一种仪式化、符号化内容,外国人出现解读差异原本正常,跨文化传播的隔膜在任何情形下都客观存在。

中国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存在,全世界都看到独特魅力,甚至商业价值潜力,所以,美国、日本、韩国都从中发掘内容,也都从中得到巨大的影响和利益。

与成龙、李连杰合作《功夫之王》是刘亦菲被迪士尼认可扮演木兰的重要依据

之所以外国人的翻拍误解容易使人敏感,一方面我们习惯把影视当正面宣传的载体,接受不了负面形象,尤其海外误读、臆造的文化历史尤为忌讳;另一方面,近现代历史上与西方长期对立,的确不少美国影视过去对中国不怎么友好,好莱坞的“有钱任性”一度让人不舒服。

如果分析海外对中华文化题材选择,都是与他国文化可以进行某种“嫁接”。

例如美国人选花木兰,看中这么一个女生孤身入军中走向战场的勇敢智慧,这符合美国人推崇的冒险精神,既有经历的传奇,也有个人的勇敢。

从改编的立意看,即使题材来源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美国人从他们的理解角度改编为现代人便于接受的特色,至少成为一个生活在海外、融入外国圈子的“唐人”形象,行为习惯往往变得符合大多数西方人的观念。

虽然这些年中国影视与国外公司的合作项目不在少数,其实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推动往往是“反义词”,更像是帮助外国人挖掘中国的“市场”,更多的还是“请进来”,并没有“走出去”,前几年《天将雄狮》就是一个重要典型。

都知道这是成龙的古装大片,讲丝绸之路背景,还请约翰·库萨克、阿德里安·布洛迪两个好莱坞明星加盟,按说在一带一路大热的国际语境下,该有一定海外接受条件,但很可惜,这个故事纯属离谱瞎掰。

不论中国古代、古罗马背景或丝绸之路民俗,三方面的文化元素呈现都不真实。成龙在故事里乏味说教,对外宣传首要忌讳就是“强行灌输”,本片成龙的台词能让人起“鸡皮疙瘩”。

有韩国演员崔始源加盟的《天将雄狮》韩国海报

由导演李仁港亲自主抓的剧本创作,身为中国人对国家地理是完全无知的;从美术设计出身的李仁港又对“化服道”错的一塌糊涂,《天将雄狮》怎能不是一个“跨文化题材”的失败案例。

两个好莱坞明星丝毫不能帮助该片“走出去”,只成为对内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

据人民网报道,《天将雄狮》在年3月陆续在海外70个国家的地区上映,春节档下来国内总票房是7.4亿,的确很卖座,但海外香港、台湾东南亚包括韩国各地一起在3月内大概是1.1亿左右。

其他地方票房似乎也都没什么影响,因为《天将雄狮》虽然国内卖座片,离回本还差一些。海外市场大跌眼镜,没有悬念的成为年度“赔钱货”案例。

正如张艺谋反思导演《长城》的尴尬:好莱坞主导项目,一方面,顶着合作名义,中方人员参与制作不多,老外有一流的特效与美术,能在画面上做出很好的效果,只是在文化元素准确性上不理想;另一方面故事表达,中方无法影响人家的创作,美国的创作原则基础就是任何国家地区都能接受。

所以,中华文化在海外输出的过程中,究竟如何突破文化隔膜问题?

不应该仅依赖他人必须多么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等靠要”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现实。

首先,当前国内影视行业尤其电影归“宣传口”,需要从业者了解我们的“外宣”策略和机遇,只考虑商业前途和国内过审,对影视创作的多元化前景可能是一种缺失或妨碍。

其次,国内影视行业与主管宣传有关部门应该形成“走出去”的完整沟通渠道。此前对影视项目“走出去”更多是拍摄完成后,通过相关部门一股脑推介给美国或欧洲,然后大数据一样统计多少作品、多少语言、多少国家;要么就是一年下来跑多少国家促成多少宣传交流,以谈成合作就作为成绩……

以上还只是基础表面工夫,从落地有效层面应该从立项就一对一单独开发,或有不同类型部门专门进行对接扶持,如欧洲、北美、南美、中亚、日韩等,不同地域题材可以争取有效的合拍支持,或提供文化背景方面的支援等。

第三,“走出去”需要“量身定做”,不是好莱坞式“攻势主义”。

中国文化与好莱坞文化不同,美国不单是资金雄厚,本身民众就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作品走国际路线有先天优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谋划“走出去”的可能时,也要找到“嫁接”的条件。我们在国内习惯“内宣的主流”,对外传播要避免灌输理念,更加要避免好莱坞简单粗暴的“攻势主义”,对我们的文化传播是极为不利的。

恰恰中国影视过于推崇好莱坞的“高概念”做派,《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等在“内宣”看都卓有成效,对外传播都是强行灌输,学得都是好莱坞那一套简单粗暴。

比如吴宇森导演把一个原本应该非常有新意的、跨国际背景的《追捕》,拍成落后于时代的江湖枪战片。

任何理想化的事业都没有终南捷径,没有我们自己倾注长久的投入,没有各环节上的精诚合作,很难整体改变尴尬的现状。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各地与中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成果在不断增加,影视化传播也在加强主动对外推广。

如果能从顶层设计、中间协调、下游生产等方面确立一套完善的文化输出机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前所未有的优势环境去有针对性的摸索,开掘题材,必然会开创一种不同于好莱坞“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模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有效融入,终将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