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故事千年皮影的越狱实验人民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m.39.net/disease/a_5474680.html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李荣坤

由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国内知名音乐人、画家,海内外知名设计师们及设计学院学生组成的主创团队,与陕西一批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皮影老艺人们共同完成了一部皮影实验剧《长至归》,近日在延安市鲁艺旧址首演。《长至归》的实验,为皮影戏打开了一扇创意之窗,做了一次“越狱”示范。

一边是国际范儿十足、国内顶级学府的专家、设计师,一边是三秦大地上最传统的老艺人,这让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天稳惊呼“不可想象,太震撼了……”宛如千年老树抽出了新枝!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单一与多元的融合对话,像千百年来一直翻滚奔腾的滔滔黄河水,在此跃出一个新浪头。已经拉开序幕的颠覆式皮影演出,将黄河沿岸的这个古老艺术形式激发出新活力。

影桥皮影文化园团队正在表演《长至归》第三幕“年席”

因为珍贵更要创新

陕西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制作中的雕刻刀法精湛、造型精美,皮影戏唱腔类型多样,再加上皮影签手出神入化的操纵技能,可谓“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而随着现代大众娱乐方式的演化,陕西皮影戏行业面临从业者老龄化、皮影戏班凋零且后继无人的境地。

据老艺人们回忆,上世纪60年代之前,县里有近百家皮影剧团,到了60年代可能就四五十家,70、80年代更加稀少,到现在也就一两家了……

“皮影戏和当今的生活之间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用我们的智力和各种社会资源,去帮扶这些传承人,帮助非遗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管委会主任与项目总策划、清华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来到了华县,了解皮影戏发展现状,他发现从事皮影戏的老艺人们有的拥有着绝伦的技艺,有的能唱多本戏……皮影戏已经融入他们的细胞中,变成了一种肌肉和情感的记忆,他们太珍贵了!

要把皮影戏的行当保留下来,更需要让皮影戏在新时代中有新的发展活力。苏丹把皮影的创新发展纳入了自己的课题中,并请来了各路大师,贡献智力。“文化之美·影戏人间”年度成果展之皮影实验剧《长至归》的创作,便是整个团队研究创作的结果。

《长至归》是一部以寻根为主题的当代实验皮影剧。离家多年的主人公唐索,从海外回到故乡与家人共度春节,旧时的景致催生了怀旧的触角,异乡的疏离衬托出家的温暖。除夕夜一家人各抒胸臆,唐索内心千回百转……最终,唐索的焦虑与痛楚在故乡家人、传统文化的拥抱中得以消解。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唐索与父亲在秦腔版《桑塔露琪亚》的歌声中和解。

基金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指出,皮影戏是造型艺术与戏曲表演的完美结合。戏曲是皮影戏的魂,与皮影刻制技艺相比,皮影唱腔和剧目的传承要困难得多。

没有“逼上梁山”哪有意外收获

整个创作过程是在保持皮影最纯粹的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补缺”,更是对传统皮影戏曲的一种全新尝试。

作为本次皮影的主要制作者,汪天稳表示:“《长至归》中加入了皮影动漫和真人出演,唱法上融合了陕北民谣、碗碗腔、老腔、爵士乐曲还有意大利民歌,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啊,演出效果很震撼……”

演唱意大利民歌的是同朝皮影戏省级传承人王进法,对他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得知这个曲目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简直就是让毛驴上树,公鸡下蛋——笑话嘛……”他的4个子女也都劝父亲:“这展示不出您的艺术才华和专业特长,您都78岁了,万一失败,一辈子荣誉扫地!”

王进法可是身经百战、见过大世面的老艺人,在很多国际演出中游刃有余从未有过失误,而这次的确为难了。“一把年纪了还要重开新路、学习不喜欢的专业,还必须得打胜仗……”内心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来他意识到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不服输的那种倔劲儿又占了上风。“俺本身就是个与时俱进的革新派嘛!”

于是王进法聘请了音乐老师,对其进行专业性指导,学两天就和主创团队的张荐导演沟通演唱情况,总是得到张荐的鼓励:“基本可以,再努力……”

“还有时间,不要怕……”

“相信您肯定行,王老师没问题……”

就这样,王进法连续进行了40多天紧锣密鼓的练习,在正式演出的前几天,张荐表态:“过关了,先好好休息一下,到延安还有三天的排练时间,我保证您一定会成功……”

事后,王进法也很感慨,“要不是有这次‘逼上梁山’的鲁艺行,俺还学不会新东西!总算没丢什么人!”

汪天稳非常赞同新事物的融合,他认为:“有的地方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你听不懂别人也许能听懂,比如意大利民歌的部分,外国人可能就更容易接受,那势必就会有更多人看皮影,能进一步扩大皮影戏的受众人群。”

汪天稳还谈到了皮影的制作,传统的人物皮影一般是9个关节,这次每个人物都是12个关节,更加灵活。汪天稳说:“我们发现陕西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有个非常年轻、善于创新探索的皮影团队,他们很多皮影人物的小关节都可以动,于是就和这个团队合作,提高皮影的生动性。在制作皮影时,每个皮影人物增加了活动关节,让皮影人物做一些更加微妙、精细的动作。”家宴的场景,按以往的方法无法实现5人同桌,最多只能表现3个人一起吃饭。“我琢磨了好久都没想到,而主创团队的设计师打破了传统形式,设计了半圆形的桌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我的创作无疑是一个启发。”汪天稳说。

中西土洋结合带来新“气场”

该剧利用现代投影装置,将真人、人影和皮影投射到同一个空间中,丰富了“影戏”的表现力。“和当年的鲁艺一样,现场将中西土洋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气场。”陈岸瑛指出。

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曾与知名歌手谭维维在电视上合作演唱过《华阴老腔一声喊》等节目,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他对皮影剧的创新深有体会,他觉得皮影戏的创新能“提高了老腔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大众喜欢看了。”张喜民表示:“皮影戏就是要不断改进,让更多人欣赏。”

当问起他对《长至归》中老艺人唱意大利民歌,有什么感受,张喜民笑着说:“意大利的调子听不懂,我感觉没有咱们自己的歌好听,但我看年轻人觉得这样很好玩!”

“Z世代”的苏绍南在《长至归》中演奏钢琴,张喜民等老艺人在演出中爆发出来的穿透力,让他感到震惊,“你无法想象那是来自于70多岁老人的力量。老艺人的演出给我很多启发,我发现,传统音乐并非都是循规蹈矩。”苏绍南表示。

苏丹对皮影戏创新的急迫性与复杂性深有体悟。他表示,作为集美术、雕刻、表演、唱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皮影戏的创新必然是视觉、表演、音乐、美术、编剧的集合。《长至归》的意义便在于试图激发皮影戏这个古老体系的活力,为皮影做一次“越狱”的示范。尤其是舞台空间的延展将皮影拓展到了更广阔的一片天地,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惊喜。

但是要想把现代和传统糅合在一起表达却并非易事。传统皮影戏,要么幽默,要么是非常激烈的武打场面如《三英战吕布》等,而《长至归》属于现代生活题材的文戏,更多是靠对白来表现。“其实还是捏了一把汗!”苏丹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太多变化,文绉绉的只靠对话,难免乏味。

苏丹说,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群看似传统的老艺人们都渴望创新。王进法用地方语言唱意大利民歌,他打破了过去碗碗腔的调子,最终形成两种调式的融合。“他这次表演有其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苏丹再一次肯定。

在演出现场,老艺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创新的开放态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近,苏丹正在筹划《长至归》在其他地方的演出。

(本文图片均由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项目组提供)

记者手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实验皮影剧《长至归》的尝试,正是把皮影戏这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采访中,苏丹说,面对这样一种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门类,起初自己也有压力,“也许是得道多助,这个项目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对我而言也是个教育。我和我的团队更加自信了!”他愿意作为桥梁,以自己的流量及资源,给非遗嫁接更多的可能性,不断拓展新思路。

相信在陕西的黄河文化故事里,不止有《黄河大合唱》,也不止是实验皮影剧《长至归》,以后会生出更多繁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