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传说西汉武帝的时候,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西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这便让西汉武帝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说起皮影戏,可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陕西皮影戏,其实我国皮影戏有四大流派,分别位于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河南皮影戏的代表就是信阳罗山县的罗山皮影戏。罗山皮影戏始于明代,据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团队制作上,罗山皮影由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演出团队俗称“一担箱”,一般为8人组,共有套剪影,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在表演形式上,罗山皮影戏和其它皮影戏大不相同。罗山皮影戏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在罗山县,皮影戏的传承人一般为农民,甚至制作皮影的牛皮都来自田间的水牛。每逢嫁娶、庙会、节日……村里都会安排皮影戏演出。皮影戏依托于当地的农耕文化,显示出当地民众对传统道德的尊奉,对先人祖先等亲族观念的重视,社区文化的认同,而且也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罗山县文化馆获得“罗山皮影”保护单位资格。此前罗山皮影还曾到英国伦敦演出,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现今随着影视娱乐行业的发展,罗山皮影戏的演绎者正在逐步减少,罗山皮影戏和其它河南传统文化一样,主要面临着文化传承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