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某个小镇上,有上千间明清时期的住宅,那里就是有着民间故宫之称的张谷英镇,它不仅是极具特色的文旅小镇,还是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张谷英镇究竟有着什么故事?建筑又有何特点?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拓展知识点,百度一下“张谷英村”获取更多关联信息。
在六百多年以前,当时任明朝指挥使的张谷英因久居官场,整日忧思难解,于是便决定辞官归隐,不问世事。经过多日寻找,张谷英终于在湖南看中了一块宝地,也就是后来的张谷英村。在古人眼中,这里可是风水宝地,不仅四面环山,中间还有一座小山,形似龙头,是龙脉的象征。
于是张谷英立刻携家眷搬迁至此,聚族而聚,还别说,这里还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在张谷英的后代中,就有好几十位中了进士和状元,如今,依旧能在此处找到张谷英后人的身影。那么,张谷英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个古建筑群的建筑格局犹如一个“丰”字,中轴线上多为主堂,两侧多为横堂,主堂和横堂皆由多个房间、楼阁组成。在这些房间和楼阁之间,既用了巷道和檐廊进行连接,又以屏风和天井进行分隔。从局部看,每个楼阁都能自成一体,毫无违和感,从整体看,整个村庄又浑然一体,各处结合得恰到好处。
而且,张谷英村将空间利用得非常好,整个建筑群拥有两百余个天井和厅堂,既能通风纳气,又能排水采光。另外,村里还拥有多条巷道,是人们交流往来的必要通道,每处房屋都是冬暖夏凉的,就算是大夏天也感受不到热气。然而,数十年前的张谷英村丝毫没有活力与生机,与如今兴盛的景象截然不同,这是为何呢?
由于上世纪末,人们普遍经济状况都不好,导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活,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妇孺。他们只能做一些轻便的杂务,甚至许多人还需要别人照顾,而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本就年代久远,很容易出现问题,需要经常修缮维护才行,但这些哪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干得了的。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和文化产业也发展了起来,当地也因此开始对张谷英村进行修缮和旅游规划。但与其他古镇的发展方向不同,并没有将这里的原住居民移居出去,反而是将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召唤回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还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古迹。
经过多年的修缮,这些古建筑都得到了完美的修复,另外,还增添了许多配套设施,停车场、展览馆、商业街、民宿等等应有尽有。不过,相对于张谷英村独特的建筑,其传承数百年的家风族训才是张谷英村的精华所在。
这25条家训和五条族训,充分融合了儒家思想,“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八个字影响了数代人的思想,这种至纯至善的理念,形成了古村独具一格的家族凝聚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前来的游客也逐年增加,都想来感受一下这里独特的孝廉家风文化。
另外,这里的民风民俗也非常浓烈,在这里,会定期举办各种民俗培训,例如剪纸、刺绣、皮影戏、乐器等等,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文化魅力。确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发扬光大,张谷英村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大家喜欢这些传统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