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一种最古老的“电影”已经出现在民间,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这种古老的电影,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渭南,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皮影戏巧妙地结合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今天的陕西渭南华州,拥有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沿袭着皮影制作的传统技艺及表演形式。华州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在渭南,我有幸参观了皮影文化园,一层是皮影展厅,二层是皮影演出厅和皮影制作工坊。传统华州皮影制作选用上等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洗、刻、染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一刀刻错,尽数重来。华县皮影制作最突出的特点,即皮动刀不动,好的皮影匠人都有一手推皮走刀的绝活。单单是基本功“转皮”,就要练习半年之久,之后才能学习雕刻。这是一场匠人与牛皮之间的持久战,考验着匠人的手艺与耐心。只有锲而不舍,方能到达下一关卡——上色。皮影采用独特的两面上色手法,无论正反,皆是一模一样的欣赏效果。倒数第二步工艺,是皮影制作中最重要的步骤,叫“发汗熨平”,对温度和时间的把控极为严格,过热,皮子会蜷缩报废;过凉,皮子吃不进颜色。一着不慎,匠人之前做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最后,将制作好的头、手、腰、脚等部件用线缀结成型,就大功告成了。皮影和皮影戏构成了两种不同层面的艺术世界,皮影成画还原人物形象,而皮影戏赋予人物以灵魂。千百年来,皮影一直秉承“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为造型传统,出现了独特的“专人专脸”,通过眼神、造型外观的变化,用灯光映照在影窗上,配以戏曲演出,表演者和观看者只隔一幅白色幕布,无论是千军万马还是飞禽走兽都活灵活现,跃然幕上。为我们表演皮影戏的老艺人,平均年龄近70岁,至今活跃在舞台。几根竹竿、两只手、一张嘴、一套锣鼓,支撑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传达出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文娱活动的魅力。梦想和皮影戏本身的魅力,支撑着老人们对皮影戏的坚守和热爱,老人用精湛的皮影表演,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比如我们看到的年轻的皮影制作匠人,也看到年轻的皮影表演者,他们在坚持华州皮影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在造型、手法、表演方式等方面大胆突破,让皮影更具现代审美和时尚范儿。他们编排出芭蕾舞剧《喜儿》。《白毛女》音乐响起,皮影版“喜儿”踮着脚尖跳芭蕾舞,动作自然、优美,让人叹为观止。完成这一波操作的是3个年轻人,他们分别操作“喜儿”的头、手、脚,随音乐轻快摆动。最让人惊艳的是,用古老的皮影艺术再现迈克尔·杰克逊经典舞步。美国流行音乐人杰克逊经典的“机械舞”和“太空步”,在皮影艺人的操作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银幕上。这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混搭皮影《迈克·杰克逊》,让台下的我们连连惊叹。一幕幕优美的舞姿、俏皮的动作,在表演者手下栩栩如生,别看这银幕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从皮影道具的设计制作到戏的编排,还有多名皮影戏表演者的配合,这些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我们从年轻人这里看到传承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51.html